难怪有人不得不问,现在还有不涨的东西没有?
物价如脱缰的野马,这样的比喻多少显得有点夸大其词,但让人感觉到可以说就是这样。市场如得了流感,这种全面价格上涨的传导正在迅速蔓延。
战通胀,价格保卫战,遏制通胀,等等这样的语境,显然不是几个月前“管理好通胀预期”的背景了。
稳定当前消费价格的总体水平,现在看来已成为当下处理好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虽然国务院在17日的常务会议上明确了四项措施,以确保当前物价的稳定,并强有力地提出,必要时将实行价格临时干预。但解决好通胀问题,绝不是仅靠控制物价就能化解的。这不仅事关百姓的“幸福指数”,同时更关系到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目前,对通胀压力的成因,普遍认为是超发货币。中国超发货币可能导致恶性通胀的说法,有着广泛的市场。但同时有个现象很有意思,那就是不久前,美国动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后,美国的物价没有产生波动和上涨。
很显然,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中国的通胀不仅仅是货币超发惹的祸,但前提是中国的货币确实存在超发,流动性使得通胀压力增强这是不能回避的。但如何解决,必须要综合考虑。靠提高工资收入来对抗通胀,这是一种思路,但不是眼下就能解决的,或是说,远水解不了近渴;靠政策补贴,也只是一时,或是局部,不能惠及大多数;靠行政手段强行控制,显然不是根本之道;必要时实行临时价格干预,非常有必要,但也是一时的,可能是压下葫芦起了瓢。
在笔者看来,强制的价格干预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关键的问题还是要用市场的手段。比如说“柴油荒”,解决的关键是打破垄断,这同样包括煤、气的价格上涨。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一些利益集团在中国已形成一些领域的价格垄断。跟风和哄抬物价的,恶意囤积和变相涨价的,合谋涨价和串通涨价的,目前在很多领域是存在的,等等这些其实在表明,在很多领域还没有建立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从另一个角度,我们还能看到,强调多年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停滞不前,思路还停留在要想提高效益,实现经济增长,就在涨价上做文章,很显然,涨价是再简单不过的办法,把扩内需、促消费,变成对百姓利益的盘剥。如此思路,最终使得经济走向反面。而这样违背市场经济秩序恶行,其实要远比超发货币所带来的通胀还要严重,这是当下中国在解决通胀问题上应高度重视的。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