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12日股市暴跌之后,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理由。在本周一小幅反弹后,上证综指在随后两天跌去175点;昨日股指略有回升,但后市如何,投资者依然忧心忡忡。究竟是谁、什么力量在作怪?大盘是否将无法收拾?牛市是否已离我们远去?
个人认为,对于流动性过剩“尺度”的把握以及对货币工具使用策略的讨论,是导致股市大跌的最核心的原因。由于9月份CPI增幅高企,加息预期强烈,有的专家于是提议央行加息0.5至1.0个百分点,一步到位而不要一点一点加。这些议论导致的预期促成了机构投资者恐慌性抛售。如果真是如此执行,则股市很可能进一步大幅度调整。
那么,为什么10月20日加息时股市反映平静,而当下只是讨论一下大幅度加息却引起暴跌呢?理由有二:一、早在今年初就有一些专家极力建议加息,这种预期不断累积强化。10月20日及时、温和地加息措施,可以让投资者心态稳定下来,反而有利于股市发展。二、实施已近两年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到了逐渐退出的时候,但基于中国经济转型和保持合理增速的一般需要,退出节奏应当稳健、渐进,而不能够过于猛烈。如果宏观政策猛烈,股市必然会有所反映。
客观而言,加息并不能完全消化掉所谓的“过剩流动性”,而是需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协调一致,同时要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下才最为有效。如果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得过猛,不仅会对股市投资者心态产生超级大的影响,而且有可能伤害实体经济。毕竟,“新兴加转轨”的经济是需要货币成本的——无论是传统经济转身,还是新兴产业发展,都需要合理充裕的货币供给。
2009年我国新增贷款10.52万亿元,规模确实超乎以往,但这是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并且,这一措施起到了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尽管当前国内外经济还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但适度回收流动性,使货币投放逐步回归常态,也是必然的。不过,我们不能把货币供给回归稳健变异为流动性不足和吃紧,而是必须注意节奏、力度和方向的把握。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