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的难题”应成为“喜悦的选题和成果”
在宝钢研究院炼铁与资源环境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肖永力看来,钢铁业中“令人头痛的难题”很多,如果一味地回避、逃避,“绕着圈子”敷衍过去,到最后只能是积重难返。
他说,难题其实就是“课题”,只要肯动脑筋,各方面的决策有所倾斜,不愁没有“令人喜悦的成果”。他所主持的钢渣综合利用研究课题,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个课题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科技发明奖,成套技术已在国内外的大型钢厂应用,世界钢铁协会也已向全世界的同行进行了推荐。
据专家介绍,一般来说,生产1吨钢,要产生0.6吨左右的固体废料,其中钢渣占到三分之二以上的比例。钢渣高热,先要让它降温,这就耗水;渣的量又是“天文数字”,没有场地堆放。关键的一点是,多少年来钢渣都是废料,没有用处。但是在宝钢,钢渣已经从“放错地方的资源”变成“放对地方的资源”。高温下的钢渣有三个“资源点”:热、钢、渣中的硅酸盐成分。以肖永力为首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一个成套技术,叫做钢渣的热态利用。1吨热态渣相当于60公斤标准煤的热能,这个热能要充分利用。同时进行钢与渣的分离,钢可充废钢回炉;渣中的锰、磷、硅等有用元素,在高温条件下可吹制出建筑用的保温材料,市场上十分抢手。
业内的相关专家说,钢铁业中的难题,其实就是结构升级中的突破点。像废钢的回收利用、低品位铁矿石的高效利用等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难题,一旦有所突破,行业的格局和运行态势就会有一个大的改观。
“新时代、新钢铁”:市场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到钢铁有被新材料全面替代的前景。宝钢集团负责人说,钢铁作为传统材料,迄今为止仍然是可加工性能最好、价格性能比最合理、生产规模最大、供给能力最强的基础原材料之一。全世界钢产量超过了其他所有金属的总和,没有第二种材料具有与钢铁相同的高强度、可成型性、多功能和可完全循环利用的特点。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