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石家庄市城市规划设计集中攻坚行动拉开帷幕。从建设500万人口大都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到囊括辖区所有县(市)、建制乡(镇)、中心村以及一半以上行政村的城乡一体化规划,这张路线图将于4个月后新鲜出炉。石家庄抓住“三年大变样”契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镇化水平滞后是制约石家庄发展的一大瓶颈,‘三年大变样’提供了求解这一矛盾的抓手。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要求,我们将全面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城乡经济持续、协调、均衡发展。”石家庄市市长艾文礼介绍。
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城乡市场共同发展成为石家庄市经济运行的最大特点,农民现金收入人均增加365元,达到3277.23元,同比增长12.5%,大大超出全国8.1%的平均增幅;1至5月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4.5亿元,同比增长16.8%,与城市的增幅差距由去年同期的3.7%缩小到2.5%,城乡一体化正在驶入“快车道”。
主城区跨过滹沱河连接正定县城,把鹿泉、栾城、藁城建成卫星城,都市圈人口由200多万扩展至500万
7月20日,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论证会召开。同一天,由清华大学担纲的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开始编修。这两个各成体系的活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500万人口规模城市的科学发展。
“石家庄市区人口将由原规划的300万调整到500万,从根本上解决中心城市辐射力不足这一深层次矛盾。”石家庄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吕军告诉记者。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省会的石家庄,面对的还有如何更好地肩负起在全省带动示范、率先发展的重任。然而,20世纪初因铁路兴建而由一个小村庄发展起来的石家庄,成为省会城市仅41年,全市960万人口中有700多万在农村,二环路以内的103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了120万人口,市区规模为全国省会城市最小,人口密度堪称全国省会城市最大。
500万人口规划,将未来全市一半的总人口纳入到都市圈中,城市框架将彻底打开,打破了制约石家庄发展的瓶颈。
正定纳入主城区范畴,滹沱河将成为横贯石家庄城区的一条城中河。在拟建的总长166.5公里轨道线上,正定、栾城、鹿泉、藁城赫然在列
与主城区紧密地连为一体。按照规划,石家庄市将全面加快中心城区(主城区以及正定局部地区)建设,培育壮大鹿泉、栾城、藁城三个组团城市,加快其融入中心城区的步伐。
“大石家庄”蓝图的描绘,凝聚并提升了省会意识。鹿泉开始由工业与建材基地向省会“西花园”转化;正定以“打开两厢、改造中央”为主导,编制了70平方公里的正定新区,并“无缝隙”对接主城区;栾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城郊型现代农业,进一步提升服务省会的能力与水平;以“三区八园”为平台,藁城推出总投资216亿元的56个重点项目,实施与省会思路、产业、规划、形象的全方位对接……
1个都市区、3个中等城市、11个小城市、33个小城镇———以工促农,增强县城聚集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农村发展装上强力引擎
7月18日,占地3000亩的华北农产品交易物流加工园区落户新乐。这家现代化的农产品交易加工企业,年交易物流量可达600万吨以上,创税额近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万个左右。“像这样的工业园区,很快将遍布各县(市)。”市城乡规划局城乡规划与地理信息处处长段永辉介绍,今年9月底前,每个县(市)规划的1至2个产业聚集区将全部完成各类规划编制。
县域经济不强是制约石家庄快速发展的一大难题。在全省县域经济30强评比中,石家庄市入围者不足六分之一,且呈逐年退位趋势。“三年大变样”开展以来,石家庄市抓住全市调整经济布局的时机,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向城镇集中、农民向城市集中”的原则,大力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承接主城区产业转移,培育经济腾飞的龙头。到2013年,市管六大产业聚集区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2360亿元,实现利税350亿元。仅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就将达到1000亿元。
立足自身特点,以产业集群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辛集重点发展皮革、化工、钢铁;晋州瞄准轻纺、化工、装备制造;作为农业大县的行唐,则将具有传统优势的“两红一白”(红枣、红薯、奶牛)调整为“两园一区”,推出高新区行唐工业园、港澳台创业园、乳业产业聚集区,吸引了玉晶超白压延玻璃生产线及深加工、华牧海兰蛋鸡产业化基地、石家庄明旺乳业乳制品加工等数个投资超十亿元项目。“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到2020年,石家庄城镇化率将由2008年的46%提高到63%,跨入全国前列。”石家庄市城镇化发展战略规划,将加速推进以省会为中心、以县级市和县城为骨干、以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建设,带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第一层面是主城区与正定、鹿泉、栾城、藁城组成的都市圈;辛集、晋州、新乐为第二层面,到2020年发展为人口超过20万的中等城市;赵县、元氏等11个县(市)域城市为第三层面,发展为平均人口超过15万的小城市;铜冶、贾庄等33个镇为第四层面,发展为平均人口超过4万的小城镇群体。
所辖县(市)城区全部纳入主城区1小时交通圈,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代文明向农村拓展,加速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城乡一体化,在正定南关开了12年小杂货店的刘刚告诉我们,他一直很费精力的进货问题终于解决了。7月25日中午,刘刚提着刚进的一大包货,踏上通往正定的31路公交车,“原来进货都到南三条市场,堵车不说,还有收费站卡脖子。现在好了,不但正定建起了国际小商品市场,通往市区的收费站取消了,大公交车也通到了县城,一块钱就能到石家庄。”
目前,距通往正定的107国道向东不足3公里,横跨滹沱河的子龙大桥正在施工,9月底,体育大街将由主城区直达刘刚家所在的正定南关,明年,太行大街也将由主城区延伸到他家的东边,刘刚和正定县城的居民一道,将享受到更大的同城化便捷。
“大变样”加速了交通路网由主城区向农村的延伸。“周边县(市)城区都将纳入主城区半小时交通圈,并各有两条以上主干道通达;从二环路出发,1小时内可以到达任意一座辖区内的县城。”市“三年大变样”办公室负责人说,下半年,主城区至正定、鹿泉、栾城、藁城的公交线路将增加到7条,半小时就能到达;至化工基地、装备基地、高元赞工业园、纺织基地的公交线路也将全部开通。“不但公路通达了,而且在建设标准上也提高了。主城区至正定、鹿泉、栾城、藁城的主干道,像城市道路一样修排水管道、安照明路灯、建公交港湾带等。”
交通一体化只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方面。公交村村通、金融下乡、新民居示范工程等加速推进,土地托管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试点开始试行,9个县级土地流转市场、50个乡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起步。今年初,石家庄市政府下发《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加速消除城乡隔离的体制、机制障碍。
今年,石家庄市具备一定经济基础条件、人口在800人以上的村,都将组建集体经济组织。年底前,444个示范村达到“十有”建设标准,以加速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明年,全市4300个村的规划全部完成,2012年,15%以上的行政村完成新民居建设改造任务,城乡携手同发展、共繁荣之路将更加广阔。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