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超发是通胀加剧的主因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政府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新增贷款9.59万亿元,是2008年新增贷款的两倍多。大量的新增贷款与货币乘数作用结合,导致货币供给量加快扩张,进而导致房地产、股市、实体经济投资等多方面需求的扩张,进而引起相应方面的价格上涨。可以说,引发通货膨胀预期的主要原因,不再是传统的供不应求的因素导致的,而是货币超发导致的,因此本质上是个货币现象。
此外,2009年四季度开始,城市特别是一线大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出现快速上涨,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担心存款等家庭财产在购买住房方面的快速贬值趋势,这也加大了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
另外,受成本因素推动,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温和上涨。今年以来由于天气原因导致蔬菜、水果等产品供给出现短期紧张,国际大豆减产导致食用植物油供给减少;节日因素导致鸡蛋等食品需求短期扩张,炒作因素导致绿豆、大蒜等小品种农产品需求扩张,这些供求关系变化导致部分食品价格短期上涨较多。此外猪肉价格在持续回落一年以后出现了恢复性上涨。由于食品需求是基本生活需求,每人每天都要接触,食品价格上涨引起了居民对通货膨胀的普遍担心。
再有,近期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国内食用植物油调价,推进资源性价格改革可能使城镇煤、水、电、气价格提高,这些信息综合起来,使各方面对通货膨胀的担心进一步增加、通货膨胀预期增强了。
实体经济本身通胀压力可控
经过2010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总体得到了控制。
首先,针对货币供给过多问题,我国货币政策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控。央行加强公开市场操作,以票据发行为主、短期正回购操作为辅,不断优化操作工具组合,灵活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为了控制流动性过剩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010年1月18日、2月25日和5月10日三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10月19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这是自2007年12月20日以来中国首次提高利率。数据显示,2010年1~9月份,新增贷款同比少增2.36万亿元;M2余额同比增长19%,较年初降低6个多百分点。货币供给量过快增长势头正在得到控制。
其次,针对房价快速上涨问题,2010年4月,国务院出台新“国十条”;9月29日,公布进一步加强按揭贷款管理的通知,中央和地方政府调控房价的多项措施正在收到成效。从2010年6月份开始,房价快速上涨势头明显减缓,9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1%,较8月份降0.2个百分点。
再有,当前经济总供求关系大体平衡。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开始发生积极转变,逐步由政府力量推动为主转向由市场力量推动为主。伴随这一变化,需求增速趋于减缓。投资在由政府力量支持向市场力量支持的转变中,增幅明显降低。另一方面,供给潜力很大。在生产能力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供求紧张状况基本改变。重化工原材料由供给紧张转变为产能过剩,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基本消除。服装、家电、电子信息、数码产品,轿车等工业消费品供给能力强大。在需求稳定增长而供给潜力巨大的基础上,当前我国经济总供求关系保持大体平衡,局部过剩的局面,支持了价格的稳定。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