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自从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之后,关于国内通货膨胀的担忧就一直存在。年初时,有专家用当时来自国家统计局不足3%的CPI(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的数字安慰民众,称不必过分担心通货膨胀。但到了5月,CPI增幅就超越了国际警戒线3%,而到了9月这一数字上升到3.6%,创下了23个月以来的新高。有人预计,10月CPI增幅将会进一步提高。但此时,也有专家站出来说,3%的警戒标准已不适用,应改为4.5%。
对于这样的表述,有些人并不认同。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近日就表示,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若控制不当,会导致更高更快的物价上涨。中国CPI达到3%以上已经很高,不应提高通胀目标。
中国自从进入2004年以后,经济就逐渐由通货紧缩转向了通货膨胀。眼前的通胀压力虽然主要由国际原材料上涨所引发,但是近几年,物价水平事实上是在一路上涨的,这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副作用。有人或许会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但是所有的财政调控政策都有滞后的特点。无论专家如何评述,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发多了,美国在印美钞,中国政府也投出4万亿人民币刺激经济,而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银行贷款一直在超额完成计划。这么多的钱涌入市场,导致资产价格上升恐怕是不可避免的。
机构预测CPI会再创新高
从新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可以看到,为了保障经济的正常发展,短期内仍然会有一个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或许已经如期而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之后的隐患之中。据分析,中国的公共债务将随着前阵子信贷的增长而急剧增加,给未来留下隐患,这也必将推高通胀压力。而国际热钱的涌入,美元的持续贬值,汇率压力,这些都让2011年的前景变得更加艰难。
近日就有16家机构对宏观经济进行的预测显示,11月份CPI将达3.7%,比9月份CPI实际值高出0.1个百分点,通胀压力依然严峻;而11月份PPI可能反弹,机构预测为4.4%。
《证券市场周刊》研究员仝冰的预测更为大胆,他预测CPI在10月份可能破4%,11月份仍将维持4.2%-4.3%的水平。仝冰指出,食品价格全面上涨是CPI继续冲高的主要原因,而短期内蔬菜价格是根本助推因素。相对于粮食和肉,蔬菜不易储存,生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其价格受劳动力成本影响较大。在中长期,蔬菜会有一个上扬过程。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