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票选政治和民粹主义的压力下,伯南克最终在国际理性和美国国内利益之间选择了后者。中国证券报认为,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或走向常态化,其结果将激化消费国之间以及消费国与生产国、资源国之间的政策博弈。对于我国而言,日本的前车之鉴不可忘却,内地政策应以“内紧”应对“外松”,方可避免泡沫形成;而香港则身在危处,联汇制度面临考验。
对于二次量化宽松,美联储可以找到多种理由:经济复苏存隐忧,生产性投资增速回落;通胀持续低水平;失业率面临长期维持高水平风险;即使在最乐观情境下通过泰勒规则测算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仍在负值区域等等。当然,也不能忽视票选政治以及伯南克的个人认知因素。
全球资本市场此前对于二次量化宽松的规模似乎更为敏感,但在美联储揭开谜底之后,关注的焦点势必将转向量化宽松的持续性和常态化问题。按照正常逻辑,压低收益率曲线的长端利率,通胀预期上升,进而刺激居民消费,带动企业增加投资,从而拉动就业人数上升和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形成良性循环。但目前的问题是美国居民去杠杆化行为仍将长期延续,企业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没有实质性改善,良性循环的纽带被割断。因此,量化宽松对于就业和通胀的拉动恐怕会令美联储失望。
在二次量化宽松付诸实施之后,美联储将在观望政策效果的同时,期待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出现。“去工业化”模式随着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而宣告失败,“再工业化”似乎是目前解决美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最优选择。暂且不论新兴产业能否像知识经济那样对生产力的提高产生革命性影响,单就其产业化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此,从大周期上看,最终结果很可能是美国利用其美元霸权,将量化宽松政策常态化。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