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物价经历了3次较大的波动。第一次是从2003年1月CPI由负转正后到2004年开始加快上涨,到7月份最高涨幅达到5.3%;第二次是从2006年3月到2008年4月,CPI由最低0.8%持续上涨至8.7%;目前一个阶段的CPI是由2009年11月份由负转正后到今年9月份上涨3.6%。
分析人士指出,从影响这3次物价波动的原因来看,均是由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所导致的,都属于结构性物价上涨;从持续的时间来看,第一次经历了18个月的上升期,第二次为23个月,目前这次仅持续上涨10个月,且涨幅明显低于前两次。目前仍处于CPI上升阶段的中期。
专家称CPI警戒线应上调
央行发布的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仍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谁是物价上涨的“元凶”?美元似乎难逃干系。作为全球主要定价货币,美元贬值引起原材料、石油和农产品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极有可能引发全球成本推动性通货膨胀。今年下半年,由于美元贬值,已经引起全球小麦、玉米和棉花等商品价格大幅度上升,有些品种的价格涨幅甚至已超过50%。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和波动受国际共同因素变化影响的比例均已超过50%,这使中国很容易受到输入型通胀的影响。
央行报告指出,受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因素影响,各经济体政策退出较为谨慎,随着原有刺激措施逐步到期,发达经济体开始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措施,全球流动性和货币条件仍将宽松,主要经济体将持续放松货币刺激经济的预期强烈,大量资金可能向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流入。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的大背景下,富余资金必然寻找各种途径和出口,潜在的通胀压力须高度关注。
就现在的形势看,中国2010年面临的通胀压力主要来自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可能引发的一系列价格变动和房地产市场调整带来的市场资金的过分充裕所导致的是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不少分析人士建议针对此进行通货膨胀的避险和保值。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