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市场对通胀的预期愈发增强。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23日在出席“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1—9月食品价格上涨8.0%,目前食品和居住对物价上涨的推动效应超过90%。9月的CPI涨3.6%,创23个月来的新高。姚景源分析认为,10月份的CPI涨幅将更高,直到12月份才会有所下降。
按照姚景源的分析,也就是说,到12月份我国的物价将见顶。那么,市场真的会买账吗?此前国际投行都在不停地放风说物价要见顶,然而随着经济进一步稳定,物价则不断地往上走。事实上,从我国的实际发展趋势来看,物价将出现单边上扬的势头,短期内难以出现逆转。
在当前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等宏观风险显著上升的趋势下,央行10月20日首次启动加息就已经向外界表明对通胀的关注高度。此外,这也是“连续三个月超过3%就成为加息的依据”的一个节点(7月CPI为3.3%、8月CPI为3.5%、9月CPI为3.6%)。按照此依据和姚景源的分析,可以预见,央行年内至少还将再加息一次。
当然,判断物价是否出现逆转,长期来看,关键在于货币的发行速度与规模,以及对应的GDP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看,货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了当年的经济增长需求,10年来,广义货币(M2)的规模增长了400%,而GDP只增长了106%,CPI增长了39%。而根据年初设定的货币信贷增长目标,2010年M2将保持17%左右增速,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将控制在7.5万亿元左右。不过,这个目标落实的压力依然巨大,央行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5955亿元,同比多增788亿元。截至9月末,M2同比增长19%,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20.9%。而截至三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达到6.3万亿元,已占到全年7.5万亿元规模的84%,突破了“3∶3∶2∶2”的季度指标所要求的比例。可见,在全球经济复苏复杂的形势下,要落实这个问题,挑战非常大。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