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品深陷重围,贸易摩擦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
来自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尽管中国出口总量还不到全球的10%,但全球47%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和82%已完成的案件都针对中国。除了贸易救济调查之外,还有一些国家针对中国商品直接实行了贸易保护措施,在今年全球新启动的15项贸易保护政策中,针对中国商品的占10项,比例高达67%。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除了传统的美欧反倾销调查,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也陆续登场,如阿根廷对原产于中国的鞋类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印度对中国产农药用化学品二乙基硫代磷酰氯做出反倾销仲裁,墨西哥继续对原产于我国的高碳锰铁征收21%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哥伦比亚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打汁机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等等。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局长周晓燕认为,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而曲折,各国保护国内市场和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仍将日趋激烈,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中国部分产业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同质性趋强,竞争面扩大,也会产生贸易摩擦。
争端背后的较量升级,贸易摩擦波及产业和制度领域
来自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的研究显示,贸易摩擦已经开始更深层次波及产业和制度领域。随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领域正从货物贸易向汇率问题、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领域扩展,贸易摩擦的争执点也从单个产品向整个产业扩散,最后直抵政策和制度层面。在我国遭遇的国外反补贴调查案件,涉及我税收、投资、贸易、产业、土地、国企改革等中央、地方经济政策150余项。
广东省外经贸厅公平贸易局局长陈立鹏认为,贸易摩擦向纵深发展,不仅直接影响了我钢铁、石化、纺织、造纸等产业国际竞争力,危及产业安全,而且也间接影响了我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面临再调整,将经历一段较长的低增长期,各国更加注重内外均衡发展,通过结构调整寻求新的竞争优势。发达国家要求 全球经济再平衡 ,所以中国制造业出口仍将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可以说,在 后危机时代 , 我国面临贸易摩擦的态势将呈现常态化、复杂化和多样化。”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说。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