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工资上涨未必引发通胀
来源:证券时报 更新时间:2010/10/14 17:18:22   
>> 相关新闻链接
·烟草行业深陷“标准门” 专家呼吁建独立第三方检 ·强化食品为何“叫好不叫座”
·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再起航 两大制度性亮点引关注 ·期待“十二五”:我们的收入会更多吗?
·四川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 ·我国包装产业今年总产值将超12000亿元
·精准定向 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网络新“金矿” ·中国将成第三大财富来源国
·美的国际化要走“第三条路” ·楼市新政半月记:开发商、投资客、购房者齐观望
  在货币供给不过度的前提下,超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那部分劳动力成本(主要是工资)上升不会导致通胀,反而会导致经济萎缩。这一点就如同金本位制下经济规律。中国目前正处于如同60年代日本推行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时,市场一些机构会不自然地觉得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就导致了通胀的发生,因为日本就发生过。

  60年代的日本,在战后高速增长十五年之后,遇到了“刘易斯拐点”。1960年池田首相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内容是在1961年至1970年将维持平均7.2%的年增长率,实际国民收入提高1倍。后来1961年成立的《农业基本法》主要目标为“提高农业生产率,消除其与其他产业的差距,并使农业劳动者增加收入,过上与从事其他产业不相上下的生活”。其后几年里劳动者收入不断上升,名义工资增长率超过实际工资增长率,超出的部分就是通胀率,而名义工资增长率来自于较低的资金成本、低税率和政府对于米价的高额补贴。日本的六七十年代存款利率一直低于通胀水平,同时日本政府购买大米的价格也不断大幅攀升,投入到农林畜牧业的财政投入增速在60年代前几年一直维持在20%以上。在财政支出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日本M2出现超发现象,导致了从1960年开始消费物价以每年5%的幅度持续上升。

  80年代的中国,粮食补贴也导致了通胀的发生。对于1980年的高通胀(年增7.5%),我们可以看出1979年的政府收购价格大幅提升、财政支出大幅增加、财政赤字异常上升是主要原因,财政支出514.69亿中支农建设大概有90亿,而粮棉油价格补贴当年为79.2亿。因此可以看出价格补贴导致的财政支出增加,同样导致货币超发,引起1980年高通胀。同样的事情发生在1984-1985年和1987-1989年,在1984年和1987年物价比较稳定的时期,货币供给已经从1984年开始大幅提升,虽然到1988年期间供给增速不断下降,但1984-1986年的供给增速依然在25%以上。大量的货币供给,再加上粮食收购价格的上升,引发通货膨胀。

 

 



责任编辑:cprpw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