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纪事】
从1987年至1996年,年年入榜全国电子百强企业;1995年获电子行业国家金桥奖和河北金马奖;1999年列河北电子行业20强首位……在宝石的展馆,记者看到,众多奖牌、证书记录着这家“电子巨龙”的辉煌足迹。
“从建厂初期的黑白玻壳,到1996年转产的彩色玻壳,这成为10年来宝石的主要利润来源。”宝石集团原董事长、现任党委书记尚建斌回忆说,当年公司从日本引进大屏幕彩色玻壳生产技术和设备,投资26.5亿元上马年产彩壳(21英寸)408万套的国家重点项目,1996年一期投产;随后趁热打铁,2000年投资3.3亿元的彩壳二期工程完工,宝石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000多万套。
当时,不断扩大产能的宝石,并没有意识到日后要背的沉重包袱。
市场瞬息万变,危险悄然降临。2004年起,液晶、等离子等平板电视放量增长,给传统CRT电视产业带来巨大冲击。2005年开始亏损的宝石,仅电真空公司曾经的亏损记录是一个月2800万元。
是破产、苦撑?还是转型?
面对巨额亏损,宝石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一方面,他们对原有CRT生产线进行改造,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他们积极研发大径塑管、钢骨架管、ABS塑胶管等绿色建材产品和无极灯、荧光灯玻管等节能照明产品,培育新的增长点。
“但是,宝石的主业依旧是CRT玻壳, “但是,宝石的主业依旧是CRT玻壳,营业收入、毛利润所占比重一直在70%以上。”尚建斌介绍,面对相伴了10年的彩壳产品,宝石的转型显得异常艰难。
特别是2005年,CRT电视在农村市场的短暂回暖,让宝石人幻想传统的CRT还有持续的市场需求。这一点在宝石的战略规划中显露无遗。2006年宝石公告称:将继续把彩壳产品做优,提高大屏幕纯平彩壳产品市场比重。
但是,平板电视替代CRT电视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不转型,注定要被市场抛弃。当前,CRT彩电在国内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台21英寸CRT彩电只相当于一只皮鞋的价格。”尚建斌痛定思痛,“宝石靠改良旧有产品来救命是不可能的,必须加快寻觅明天的‘奶酪’。”
重组将给宝石带来什么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