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的热点莫过于国美特别股东大会在深圳召开,创始大股东黄光裕败北,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慈善晚宴”也办完了。两件事看似不搭界,但两相对照着看,对我们很有启示。
近一个多月来,中国社会被有关慈善的讨论覆盖了,媒体一直忙着打听“巴比”晚宴谁参加、谁不参加,富豪们想不想捐钱。答应参加的富人,被期待捐出身家;拒绝出席者,“被等于”拒绝慈善。突然释放出来的道德压力,传导给中国的富豪阶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对慈善的焦虑,这种焦虑几乎发展成一场广泛的道德教育运动。
巨大的社会反响,凸显“巴比”式慈善对中国巨大的示范效应。产生这种效应的原因很复杂,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是美国的财富英雄,捐出数百亿财富,又成了道德楷模。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中国社会内部,即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民众对富豪的财富普遍持怀疑态度。敦促富豪们学习“巴比”,等于要他们捐出财富,实现自我救赎。
但富豪之于中国,其存在价值到底在哪里?是推进实业,发展生产,还是把钱捐光?这些问题值得以理性的态度认真思考,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巴比”式慈善,调整舆论有关慈善与富豪的观念和心理。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