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业内专家一致认为,只要企业有保护商标的意识,通过加强日常的商标管理,完全能够防范他人抢注商标。首先,企业应当主动通过申请商标注册,域名、外观专利、著作权登记等多种法律途径对商标进行全面的保护;如果自己不能先行注册商标,至少须及时查看相关公告,以便提出异议或争议,防止他人恶意抢注商标;为防范商标被国外代理商抢注,规范国外代理商的合同,在代理合同中明确规定客户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注册任何和企业商标相同或相似的商标;全面保存商标在国内外的使用证据,有了这些证据,才有可能通过法律途径要回被抢注的商标。此外,对抢注商标应该积极采取法律行动。
专家建议,正在进行新一轮修订的我国《商标法》应规定,如果抢注商标被企业要回,抢注者须承担一定赔偿费用,这将大大减少抢注商标总量。据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如果类似商标被抢注,本人提出异议并且成功撤销了抢注的商标,被诉方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或者提出异议的费用,可能高达几千至数万美元不等。而在我国,如果抢注的名人商标被撤销,抢注者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一旦有“本主”要求买回抢注的商标,抢注者则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他山之石
国外
如何防范商标被抢
据业内专家介绍,最具标志意义的《商标法》体系中有两种做法。
一是以美国、加拿大等为代表的国家,对商标保护遵循的原则为“使用在先”。即商标申请人如果不能提交已经使用该商标的证据,其商标申请将不能获批,这就大大减少了商标抢注现象。
二是以德国等为代表的欧盟国家,官方一旦受理了与他人近似或相同的商标注册申请,会主动通知可能被“侵权”的企业或权利人。这就避免了大量不知情或没有关注商标的情况下被侵权,使企业可以及时提出异议,阻止他人抢注。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