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透露,商标的“供方”中有大量自然人开办的小公司,专门盯住抢注商标的机会,及时“捡漏”,注册一些有价值的商标,然后谋求加价转让。
被抢注商标的“需方”,则往往是一些成熟品牌,我国有45大类商标,一般企业只注册其中几大类。然而,企业在市场拓展中很快发现,还有该注册的商标大类没注册被他人抢注。鉴于重塑品牌难度很大,或者担心相同品牌的产品对消费者构成误导,只有找到商标持有人谈判买下。而那些抢注商标被企业高价买下的消息,反过来又刺激了更多人去抢注,刺激了抢注商标者更高的热情。
抢注商标被高价买回的事实一再刺激商标抢注人,以至于业内专家告诉记者,抢注商标的人群绝不是个小数,而是形成了产业。
“抢注商标转让的产业链一旦形成,今后肯定会一直存在下去。”淘标网负责人透露,傍名牌的商标一度成交活跃,如服装类各种形状“鳄鱼”、“老人头”等商标。再比如“劲霸”企业注册的是男士服装类商标,很快就有人抢注了其在化妆品大类的商标;“先驱”音响出名后,就有人抢注了其在冰箱、空调类的商标。但随着我国商标监管越来越严密,这一类的商标注册和转让将越来越难。
“实际上,知名企业或景点如果自己不能主动申请商标,保护知识产权,被他人成功注册商标,一定程度上是现阶段我国《商标法》允许的。”北京天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公司总经理严文告诉记者,这种行为在法律上无可厚非。也许一次又一次抢注商标的争议案例曝出后,会有更多的企业意识到:主动保护商标等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已迫在眉睫。RJ046
专家建议
新《商标法》应规定
抢注商标被要回抢注者须承担赔偿
“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无形资产对企业有多么重要,其价值甚至远远超过了有形资产。”淘标网负责人分析,与有形的固定资产会出现损耗和折旧不同,商标这类无形资产将随着企业知名度的提高、产品销量的打开逐年上升。而率先“觉悟”起来的一批人,就成了商标的抢注者。记者了解到,很多个人手中抢注的商标多达上百个,如果全部成功售出,获利将超过千万元。
海尔集团在境外申请商标专利的费用累计达到数亿元,这种经济实力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并不具备。北京百世福达知识产权代理公司总经理王浩告诉记者,由于世界上有200余个国家和地区,仅我国商标申请就涉及45个类别,任何公司都不可能在成立初期将其商标在所有国家和地区同时申请注册。所以,商标被抢注是难免的,知名商标在国外被他人抢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