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决策层提出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进一步深化改革等思路是明智之举。及早关注这些长期深层次问题,可避免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拉美不少国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进入5000-6000美元阶段后,出现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这一现象被称为“拉美陷阱”,又称“中等收入陷阱”。
汪涛还谈到,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对中国来说并不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在人均财富、增长基础、发展布局、保障体系、创新能力和贸易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恰恰说明中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事实。从历史维度和全球范围看,这是发展中经济体的共性。
汪涛分析说,中国人口数量是日本的约10倍,而人均GDP远低于日本。中国经济近年的高速增长不能忽略基数低的因素,30年前中国人均GDP不足300美元左右,目前则接近4000美元。
谈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改革进程和面临的挑战时,汪涛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成就显著,使相当数量的人口摆脱贫困,也保持了较长期的经济快速增长。但是,改革思路、增长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她谈到,政府部门对经济资源强有力的支配作用使得中国在应对危机方面很有效率,同时也要承认这种模式带来的某种“挤出效应”,部分影响到民间、私营部门的活力。
汪涛补充说,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有目共睹,成果得到普遍认可。进入后危机时代,决策层对形势的判断也比较准确,比如在去年底就开始考虑信贷收缩的问题。她也提醒决策层应戒骄戒躁,关注全球和本国经济产生的结构性变化,适时作出政策调整。她认为,宏观调控不应过度关注经济的短期波动,追求每个季度经济都很平顺,这样可能阻碍经济“自我调节”功能的发挥。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