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中国以后能够开放,让所有货物和大宗商品自由流动,那么未来中国也可能出现整个亚洲的石油中心。”华大威认为,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后,会逐渐形成一套价格体系和交易中心的方案。
“即使形成了交易中心、有了一套价格形成体系,也要各买卖方愿意拿来参考才行,否则还是没有意义。”董秀成强调说,目前的问题是,即使建设了类似的交易市场,国内有牌照的交易商就那么几家,它们完全可以在场外交易,根本用不着去期货市场交易,而其他资本如果想要进来,又会遭遇牌照等问题。
“市场如果发展不起来,话语权问题根本解决不了。”董秀成表示。在此前的一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宪指出,目前国内几个交易所都在争取和实现后发优势,地方政府积极性都很大,不过,怎样从地方政府的行为转化成产业的行为、走向商业性的行为,还要有一种高瞻远瞩的观点,提前谋划整个机制。
中国开始引领边际定价
尽管“话语权”问题的争议比较大,但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些年国内石油公司在能源市场定价权上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提高。“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石油公司参加普氏MOC系统程度越来越高,大概占15%左右。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何梵纳介绍说。
华大威认为,尽管目前中国在全球石油总需求量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0%,但在新增寻求方面,中国占据26%的份额,中国在国际定价上已经有一定的话语权。“中国正在以其需求量引领国际石油的边际定价”。
华大威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和最近几年,石油价格均走出了大牛市,但两者根本原因并不相同,前者是由欧佩克等产出国控制产量引发的,而后者是由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崛起的需求带动的,这就意味着需求变化对价格影响很大。
“边际价格原则是经济学上的基本的法则。在供需达到平衡的情况下,新增需求的细微变化可能会引发很大的价格变动。”一位分析人士如是说。(周治宏)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