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度融资。太子奶起家至发家均为举债经营。特别是2006年引入英联、高盛、摩根约7300万美元资本、2007年获得以花旗为首的国际六大财团5亿元人民币贷款引人注目。至2008年,太子奶债务约26亿元。
二、盲目扩张。2000年—2007年间,太子奶先后在湖南、北京、湖北、江苏、四川兴建了5大乳酸菌奶饮料生产基地,圈地超过3000亩,有生产线50条。
三、家族管理。如李途纯弟弟与弟媳负责采购、妹妹负责印刷、妻子负责童装与广告、妹夫负责总公司北京市场、儿子负责北京子公司等,鲜有职业经理人在太子奶被重用。
四、营销单一。依赖“经销商先打款、后发货”的模式,宣称“无成本生产,零风险经营”,重视中间商而忽略终端,鲜少市场化运作和市场维护。这样的结果是,在蒙牛、伊利等大品牌的挤压下,太子奶产品基本只能退守二、三线城市。
五、增速不快。太子奶的销售额2005年约11亿元,2006年约12.5亿元,2007年17.6亿元(交给三大投行的注水报表为30亿元,当年实际亏损约2亿元),2008年12.3亿元。期间的增长大部分体现于代工上。生产成本与物价上涨情况下,利润大幅缩水。
另外,这些知情人士还称,2008年是李途纯人生的一道坎。2008年1月前后,全国范围内的冰雪灾害天气,使太子奶失去了春节旺季;2月-3月,太子奶品牌形象代言人之一发生“艳照门”事件,近1000万元的代理费打了“水漂”;3月-4月,奶粉、聚乙烯等原材料疯涨;5月,汶川地震,筹备了两年之久、已进入试产阶阶的成都基地强制停产,进行危房鉴定;6月-9月,北京交通单双号通行、限区域、限地段等导致太子奶北京基地物流不畅;9月开始,金融危机,银行惜贷、催贷,供应商、设备商、建筑商、经销商不约而同前来催款、催货,员工工资一拖再拖;10月开始,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太子奶亦受影响……刚刚跑马圈地且2007年度出现大幅亏损后的太子奶终于“扛”不住了,轰然倒在了金融危机之下,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对话文迪波:
太子奶还有机会崛起
《中国经济周刊》:你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来太子奶的?
文迪波:2008年底,我和几位政府官员一起聊天,其中一位问我熟不熟悉太子奶,我说不熟。他又说,最近政府借了3000万元给李途纯(指经株洲市政府介绍,株洲南车时代集团借给太子奶3000万元),你怎么看?我脱口而出:虽然我不了解太子奶,但我看到过太子奶的规模,政府3000万元扔过去,恐怕会像一颗手榴弹扔到航空母舰上,不会起任何作用,除非是核弹头。太子奶这样的企业,(经营)正常的话,几千万根本击它不沉,要是出了问题,就是大问题,3个亿都不行。几千万,这点钱凭李途纯的“惯性”都可以做到,还要找政府出面“做中”干嘛?他们听了半天没有讲话。果然,这笔贷款不到10天就打了“水漂”,连抵押手续都没来得及办理,太子奶的债权人就蜂拥而至,资产全被冻结、查封了。这可能是个预兆。不久之后,我接到了市领导的电话,要我过来。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