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旧金山8月4日电(记者毛磊)“让每张桌子都摆上一台电脑,让电脑进入每个家庭,让所有电脑都运行微软的软件。”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1975年创立微软公司时立下的这个目标,如今已几乎成为现实。
据市场研究公司加特纳的统计,全球个人电脑拥有量在2008年已突破10亿台。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全球个人电脑中约90%运行着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全球数以亿计的用户每天打开电脑后,对于微软的品牌和屏幕上飘动的“视窗”标志,早已习以为常。
几十年来,微软的操作系统和相关应用软件定义了用户与电脑交互的方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微软则凭借市场垄断地位成长为全球科技企业的巨无霸。上个财年,微软营业收入高达约625亿美元,全球员工总数接近8.9万人。比尔·盖茨也曾连续十多年保持全球首富称号,成为靠知识创造财富的典范。
盖茨等微软负责人对个人电脑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把握,比如敏锐意识到软件产业的巨大潜力以及面向未来的持续性技术创新、有效的人才战略和精明的经营手法等,都被认为是造就微软成功的因素。微软之所以能够大规模“进入”人们的桌面并牢牢在个人电脑软件市场上占据主导,还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技术标准的重要性,并将技术标准和技术平台的威力发挥到极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迈克尔·科索马罗等人曾在《微软的秘密》一书中指出,微软奉行的战略是尽早进入潜在的大规模市场,并以能够成为行业标准的产品促进新市场的形成,以达到先发制人的效果。这些产品也许不是尽善尽美,但微软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改进新产品,定期淘汰旧产品,以渐进的、有时是重大的革新形成一种新陈代谢机制,使竞争对手难以有机会对其构成威胁。例如,微软在其最早的MS-DOS操作系统获得市场支配地位后并未满足,而是开发出图形用户界面的“视窗”取而代之,然后又不断对“视窗”进行更新换代。微软还通过推动大批量销售,签订专有供货合同来推动和保证产品成为行业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微软实际上不是在做软件生意,而是在做“标准”生意。随着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利用微软技术平台构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这一平台的价值不断上升,微软的市场地位自然也越来越牢固。
微软还投入大量资源,整合、嫁接、重组并简化其产品,开发出集成多种功能同时价格相对低廉的新产品,不断推动产品走向更多用户并进入普通家庭。此外,微软很早就认识到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在推出主要产品时都专门设计用于向国际市场销售的版本,并坚持不懈地向海外扩张,从而构筑起全球性的软件帝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的普及给信息技术产业带来深刻变革。微软虽然对互联网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对策,但在外界看来收效似乎并非十分明显。由于软件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获取和使用,这被认为对微软的传统商业模式构成了挑战。谷歌在网络搜索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苹果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成功等,都成为反衬微软在新兴业务开拓方面缺乏突破性的证据。一些舆论认为,微软在不少方面正在充当追随者而非先行者。今年5月,苹果一度超越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企业。美国《纽约时报》当时载文说,这象征着最重要的科技产品已经从桌面转移到了人们的手里。
不过,唱衰微软可能还为时过早。个人电脑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大有用武之地,软件业的革新也不会一蹴而就,这些都意味着微软仍将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自己的传统强势。拥有雄厚资金和人才资源的微软,能否继引领个人电脑浪潮后再谱写新的辉煌,也许是更值得关注的话题。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