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迁非长远之计 转型升级或为出路
成本上升,利润减少,使得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得不想尽办法应对,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内迁、转型升级和转内销是珠三角企业负责人提及频率最高的应对办法,但结合现实来看,内迁并非长远之计,转型升级或为出路,而转内销对于不同行业企业来说滋味各不相同。
内迁只是残喘
“富士康”内迁,让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再次将目光转移到人力、土地都有优势的内陆地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起步在欧洲,当成本支持不了的时候转移到了韩国、日本、中国沿海地区。
专家分析,随着成本上升,企业支持不了的时候,接下来就会继续向孟加拉、越南、中国内陆地区迁移,但转移后企业可发展的周期似乎越来越短,企业必须要未雨绸缪,寻找其他出路。
受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迁的影响,嘉顺针织厂营运总监陈铭一年多前去孟加拉调研,但最终的结果并不理想。“虽然那边的工资便宜很多,但是劳动效率相当低,并且基础建设很不好,原材料也不配套,考虑到这些因素,单纯的人力资源便宜优势会被弱化。” 陈铭说。
陈铭对记者说,嘉顺做的都是中高端产品,要求的技术含量和工艺水平比较高,有些客户对生产周期的要求也非常高,往往只有45-50天左右的周期,在孟加拉现有的配套资源和物流条件下无法实现。与向外迁移相比,更多企业选择了内迁。嘉顺针织厂最终选择将新扩的工厂建在了河南和江西。
东莞英记夹万家私也已经开始了内迁的试点。考虑到原材料所占成本的比重更大,吕德新选择了更靠近原料地的地方。“我们这一行,在广东面临的问题是,可能要离开这边到偏远一些地方去,不然就很难竞争。”他说。“我们做木家具,山区对我们来说是比较好的选择。”吕德新说,我们在福建开了一个小工厂作为试点,看看那边的情况怎么样,再考虑怎么迁。但内地配套设施不完善,也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润丰金属塑胶有限公司经理叶振波对记者说,“像我们这种完全出口的企业,内迁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如果迁到中、西部去,运输、采购、配套等都跟不上,一旦来了比较急的单,就会完成不了。”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