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7月7日再次指出,“我们要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重点推进国务院已经部署的十项改革,力争尽快见到成效”。这表明,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指导思想是一以贯之的。
第三点,货币政策手段历来是“双向”的,根据具体情形适当使用,但一般而言,货币政策在一定时期的基调是稳定的。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一项十分慎重的决策。半年多来,在“双政策”保驾护航下,政府迅速推出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这对于遏制经济下滑、防止通货紧缩、提振市场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总体形势企稳向好,“双政策”功不可没。
央行在今年初阐述如何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明确表示要“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这一表述本身就含有适时适度的内涵。央行还表示,“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结合宏观调控需要,适度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工具,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满足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的合理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在积极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继续主动做好均衡合理放款工作”。
早在2008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就作过如下表述:“当前不少经济体及其央行的大规模注资和金融救援计划,都会导致货币增发和财政赤字增长,从中长期看有可能转化为通货膨胀压力,对此也要给予关注”。
所有这些表述和政策筹划,无非是为了使得宽松货币政策在执行上适时适度,防范和控制风险。
所以,针对上半年信贷增加较快的情况,下半年在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前提下,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原本就是“题中应有之意”,并非“新加的内容”。
对于吴晓灵所说的“如果有朝一日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大家不要有过多恐慌”,应该站在“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大局下来认识。
第四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执行上还有空间。
尽管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信贷已经达到7.37万亿元,距离2009年全年预期货币供应量8.07万亿元左右的目标已不远,但进一步增大货币供应量的余地并非没有了。
一方面,对于“股市、楼市已出现了泡沫”、“信贷激增使得金融风险累积”等说法要高度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另一方面,对于加大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支持力度的大方向,也不能动摇。
我国经济出现向好势头,并不意味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如果“见好就收”、轻率地改变那些实践证明对应对危机有效、对保增长有利的宏观经济政策,可能会导致“不进则退”的局面。
为此,在现有基础上继续适度增加货币投放,是应对危机所需要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下半年信贷投放将稳中趋降,预计全年新增信贷最有可能在9万亿元至10万亿元之间。”我对此表示赞同。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