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灵一句“如果有朝一日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大家不要有过多恐慌”的话,再度激起人们对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变动”的讨论。不过,据我了解,虽然吴晓灵曾任央行副行长、现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但她的讲话只是表明她个人的、学术上的意见,并不代表官方对于货币政策的判断。
7月23日,新华社播发的消息说,温总理就当前全国财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再次强调“要继续坚定不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近50天来,温总理已经六次提到财政、货币“双政策”不动摇。
由于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信贷7.37万亿元,为2007年同期的2倍,所以引发了一连串的担忧。有人据此主张收缩信贷和“微调”货币政策。尽管不少专家是基于学术上的探讨,但这种探讨的影响已经扩散蔓延,超出了学术领域。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注意。
第一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总量要求,也有结构要求,目前执行上并未超出总体要求。
今年上半年新增信贷7.37万亿元,究竟多不多,应当看是不是超出了既定的目标和实际的需要,而不是看到这个数字就夸大其词,认定货币供应累积了极大的风险。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在部署“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明确了以高于GDP增长和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全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2008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7.52万亿元。按照增长17%的预期指标,2009年全年货币供应量应为8.07万亿元左右。目前距离突破这一指标还有距离。
从货币增长幅度看,目前新增的7.37万亿元相当于2008年同期的28.4%,明显高于以往年度的增幅;不过,如果与去年12月末相比,增加幅度则为19.7%,比以往的增幅也高了一些。但是,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于以往,超预期释放货币供应量有利于提振经济复苏信心,为扩内需、保增长添柴加薪,应理解为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应当予以肯定。
第二点,通过改革解决问题是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一个既定方针,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深化改革并不是矛盾的。
中央多次强调,为了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深化改革开放与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矛盾,而是相互统一的。货币紧缩就有利于改革,货币宽松就影响改革,这样的逻辑是不存在的。
通过改革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通过改革实现结构调整,依然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进程中的主导思路。只不过,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宏观经济政策更多发挥其突出的作用。
有人把结构调整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立起来,说搞结构调整势必影响发展,或者保经济增长就不能搞结构调整。我们认为,这两者短期看、局部看可能会有矛盾;从长期看,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行不悖的。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