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东扩”引发的思考(上)
长城汽车在天津港装船出海。(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张许峰 郭 伟
“长城研发中心和核心技术部门仍将留在保定。”
7月5日,随着保定长城汽车就天津30万辆乘用车项目的表态见诸报端,由该项目引发的对长城总部是否会迁出河北的担心和猜测销声匿迹。
但记者感到,对长城“东扩”的关注不应随着这种担心的消失而减少,因为长城“东扩”背后,表达的是河北优势民营企业进入高速成长期后普遍存在的扩张冲动。研究这种扩张冲动的普遍规律,对正在谋求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变的河北而言,意义很大。
步入高速成长期,扩张冲动将持续
作为国内皮卡行业的龙头老大,长城汽车今年骤然“提速”。标志之一就是今年5月20日,长城在天津滨海新区启动的一期建设30万辆整车项目。
这个项目到2015年二期建成后,在天津的整车产能将达到100万辆,加上在保定当地新建50万辆整车规划,届时公司200万辆的目标赫然可见。
从1996年第一辆皮卡下线,到拥有50万辆整车产能,长城用了14年时间,而从50万辆扩产至200万辆,长城却要在5年内完成。
“长城已进入高速成长期,必须扩大产能,力求在市场占据更大份额。”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告诉记者,长城汽车已拿到进入以色列市场的准入证,预计今年实现出口8万辆汽车的目标不难实现。
这种扩张,在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并不鲜见。
几乎与长城在天津开辟新生产基地同时,奇瑞在大连、开封、鄂尔多斯投建生产基地;吉利则在兰州、成都扩产。
“高增长产业需要企业快发展,企业要通过规模的快速扩张确立在产业内的竞争优势。”河北经贸大学教授于刃刚从行业竞争的必然性分析了长城“东扩”的普遍意义。
其实,正在谋求扩张提速的河北民营企业不仅仅是长城。
同样位于保定的光伏巨头英利,在海南打造的基地已经投产;神威药业在成都邛崃投资20亿元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园……以域外扩张为特征,河北优势民营企业尽显高速成长的姿态。
“以前是‘搭积木’,现在是‘推沙盘’。”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用这种比喻来形容英利的扩张态势。
大规模扩张背后是河北优势民营企业的行业称雄之心。
长城天津基地要在5年后实现总产值2500亿元,英利集团则向外发布了“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的目标。
以研究企业生命周期论而闻名的美国经济学家ChurchillN.C &LewisV.L把企业的发展分成创业、存活、成功、起飞和资源成熟五个阶段。
从长城、英利公布的预期目标可以看出,它们在经历了创业、存活阶段后正在步入起飞的加速期,扩张冲动将是其很长一段时间的行为特点。
令人关注的是,我省这些极具扩张冲动的优势民营企业大多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食品、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或传统优势产业。而从全省经济发展的大局研判这种扩张冲动,不难得出“应乐观其成”的结论。
去年,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最深的时期,长城、巨力、今麦郎、以岭等百强民营企业仍有大幅增长。其中长城汽车累计销量达到22万余辆,同比增长77%。今麦郎集团全年利税增长121%。民营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2.2%。
省中小企业局分析报告称:“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快速增长,是实现全省保增长目标的中坚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做好迎接越来越多的河北民营企业东扩、西进、南下、北上的思想准备。”于刃刚认为,这种内生性扩张冲动是客观规律,不因人为因素而改变。
政策优惠魅力弱化,考量综合成本“用脚投票”
“听说天津方面给了长城用地、员工安家等多方面的优惠。”当长城选择天津滨海新区扩张布局时,这样的说法不胫而走。
“在天津建立基地,主要还是考虑将来产品出口的因素。临近港口可以保证产品到海外市场的物流费用最节省。现在我们有35%的产品需要出口,如果没有相关基地支持,仅场地费用就很高。”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实话实说。
的确,从保定到天津180公里,而长城新建基地距离港口只有18公里。作为产品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汽车企业,长城在产品出海口布局生产基地可谓本能选择。况且,长城汽车基于KD(散件组装)的出口也需要港口支撑。
目前,天津港两个现代化滚装码头,可布置车位数2万个供长城使用。同时,天津港还成立专业的汽车物流中心,为其提供汽车储存、分拨等服务。
“每个企业因为所处产业领域不同,在选择扩张领地时也会呈现多样化选择。但可以肯定的是,民营企业在扩张中一定会选择到生产经营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地方。”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武义青说。
正如武义青所言,民营企业创业之初,如果说税收、土地等政策性优惠具有投资决定作用的话,进入高速成长期后,企业人力、物流等成本因素和战略性布局就成为投资的决定性因素。
英利选择海南,除了海南要建设光伏岛政策优厚外,还在于英利对东南亚光伏市场的觊觎。同行业企业晶龙集团之所以选择布局“长三角”,看重的是该区域尤其是江苏省太阳能光伏产业有高出其他地方的产业配套能力。
“对大型民营企业而言,单纯的政策优惠吸引力越来越小了。”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几年前我省一家知名服装加工企业受优惠政策诱惑远迁省外,但近年来却处境尴尬。
“当初没想到那个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么快,这个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很大。”该人士认为,未来左右我省优势民营企业投资区域的决定性因素和条件,已从政策性扶持转向成本综合考量。
投资环境更重产业配套,“量身定做”受欢迎
“企业扩张说明它具有在产业链条上的高端性,在技术层面上的独立性。优势民营企业的扩张是一回事,去哪里扩张则透露出另一层含义——— 市场经济如水,哪里有洼地,资源便会流向哪里。”一直关注京津冀合作的省委研究室综合处副处长李炳亮认为,这种投资“洼地”表现在投资环境建设上,已从单一的政策支持、政府效能向产业配套能力方向扩展。“除了靠近港口减少物流成本,注重产业链的完善,也是我们选择投资地的原则之一。”魏建军曾这样表示。
记者采访中发现,目前在天津滨海新区的汽车上下游配套企业已有100余家,形成了包括发动机、汽车电子、汽车零部件、汽车模具、轮胎、涂料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配套产业链。
“以前产业聚集的模式是先有龙头企业,后随着它的发展,配套企业才不断涌现。现在,产业聚集已经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尤其是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常常出现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齐步走’的现象。”李炳亮认为,这对于亟待转型的河北经济来说很值得关注和研究。
据记者了解,为了迅速打造装备制造业的龙头地位,天津滨海新区把招商引资重点放在汽车产业。在吸引长城汽车的同时,滨海新区还将韩国浦项汽车板、韩国锦湖汽车轮胎等项目同时吸引过来。
“吸引同一产业链上的众多企业,可以使其互为投资环境。”武义青认为,这是当前企业判断发展环境优劣的一个新变化。“面对这种态势,各级政府需要用新思维,拿出新办法、新政策来引导、扶持。”
“这种投资环境的营造,可能不是一县、一市政府所能完成的。在某种程度上,它需要一省在产业政策、产业规划、产业布局上统筹协调。”武义青认为,在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环境下,采取这种从龙头企业到配套企业“齐步走”的“量身定做”法不失为一条产业调整捷径。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