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2005年3月22日,我国扩大直接融资比例迈出了重要一步。由央行牵头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在京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正式决定国开行和建行作为试点单位,将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从此,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始了在中国的成长。CFP供图
银行流动性吃紧欲求助资产证券化 分析人士认为,大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时机似已成熟
随着前期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叠加效应的显现,货币市场流动性自5月中旬以来持续吃紧,长期作为资金拆出方的国有商业银行饱尝了“钱紧 ” 的 痛 苦 , 截 至6月 底 这 一 现 象 已 暴 露 无遗———据W IND统计显示,6月1日至29日,国有 商 业 银 行 累 计 在 银 行 间 市 场 拆 入 资 金10658.9454亿元;而在此前5个月中,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全部是资金净拆出。在银行“揽储大战”再度重现的同时,市场相传将全面放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也成了银行系统资金面抒困的一个重要渠道。
需求 资产证券化推行时机已成熟
记者了解到,我国在信贷资产证券 化 方 面 已 经 进 行 了 一 些 试 点 :2005年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建行和国开行据此分别发行了MB S和A BS,2007年浦发、工行、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等机构也发行了部分证券化产品。“但次贷危机的出现显然阻断了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步伐,直到2009年,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逐渐凸显,银行普遍要求放开信贷资产证券化以增加资本充足率,缓解资产期限错配问题,提高资本效率,同时社会各界对进一步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也表示出了很高热情———从当前的形势看,大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时机已经成熟。”一位接近央行的市场观察人士对记者说。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在这个时候若全面放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最可能的原因还是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对中国银行业的压力。据悉,全国性商业银行在资金市场上的角色从净拆出方到净拆入方的转变,显示出5月中下旬以来银行系统资金面整体旱情之严重。“我们既需要风险资产的刚性增加以匹配8%的经济增长目标,又要维持资本充足率不变,现在我们的银行采取的办法就是充实自己的资本,从市场上筹资或者自己内部积累。”他认为,如果假定没有针对分母的办法,在未来几年内单独依靠分子(资本金)是不够的,然而,继续扩大筹资又会挤占其他企业的融资渠道,在此背景下,能够相对缓解风险资本快速刚性扩张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应声而出。
“除此以外,此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天量放贷也是信贷资产证券化推出的一个重要原因。”鲁政委表示,在此轮危机中,我国信贷快速膨胀,不仅总量扩大,期限结构的不匹配也进一步加剧———即贷款期限都过长。为了缓解上述矛盾,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信贷资产证券化显然是一个较好选择。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