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必然的路径选择
(一)加快推进城镇化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基础
由于我国各地在自然禀赋、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要选择各自“低成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其具体要求和内容也必然各不相同,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宏观方面进行讨论和分析,并从总体上进行设计。比如,加快推进城镇化就是一个带有“普适性”的必然路径选择。
我们知道,调整经济结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而调整经济结构的当务之急,则是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破解城乡二元经济“困局”。在此过程中,要做的工作有很多,比如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等等。但是,加快推进城镇化无疑是破解二元经济“困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基础。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是破解二元经济“困局”的基础这一点,我想不用多讲。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基础,是转方式的一条带有“普适性”的必然路径选择这个问题,其实也不复杂,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明。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只有45.7%,比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比同等工业化水平国家约低26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约低40个百分点。而根据测算,我国城市人口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4个百分点,每年可增加消费1144亿元左右,拉动最终需求增长2.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加快推进城镇化,不但可以有效拉动经济增长,而且可以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既要发挥比较优势,又要重视区域协调
对一个区域来说,在探索“低成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这就是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又要重视区域协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但是调整产业结构并不是简单地丢弃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实际上对于一个地方来说,传统产业恰恰是优势所在,如果放弃这些产业就意味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而且这一成本往往是当下负担不起的。与此相对应,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往往是成本低、收益高的路径选择。比如,服装制造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但意大利生产的一套西装卖的钱,差不多就能买一辆国产的微型汽车,原因就在于形成了品牌,具有了高附加值;比如,河北是钢铁大省,如果能大力提高钢材质量,并以此为基础,引进大品牌的现代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的巨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那么河北的产业结构就一定可以得到大幅度的优化。如果各传统优势产业都能这样向产业链高端延伸,那么河北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实现“收益大于成本”就有了可靠的基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微笑曲线”中清楚地看到。
对于一个地区来讲,区域协调有两层含义。一是区域内部的协调。过去,在许多地方的区域内部,一直存在某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目前,又出现了新兴产业“高水平”重复建设的苗头——— 这同样会增加整个地区转方式的“成本”。因此,在转方式过程中,一个地区内部必须加强整体规划和协调,因地制宜,形成合理的内部产业和经济结构。
二是区域间的协调。过去,我们一提“区域”这个概念,首先想到的就是行政区域,这个思维惯性必须打破。在转方式的过程中,一定把“区域”当成一个经济概念,在更大区域内参与经济分工、明确产业定位。这也是充分发挥优势,降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本”的重要方面。比如,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可以说是河北的最大优势。如果河北能与京津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布局,形成产业互补,并建立起合理的京津冀经济利益分配机制,那么,河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本”一定会更低,收益一定会更高,速度也一定可以更快。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