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复星代表了中国多元化企业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过程,从当时的德隆和复星来看:同时涉足实业与金融、在多个产业同时进行收购与整合、收购资金来历不明、有上市公司可直通资本市场、数不清的子公司进行关联交易。
为什么要列举复星的例子?按理说GE、和黄的多元化战略更加成功并且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但是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来说,同在中国这个高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中,复星的经验更具有参考性。
复星董事长郭广昌曾经说过:“如果你的行业能够受益于两到三个甚至四个中国动力的话,它就是持续看好的,不用担心。”复星旗下的四大主业:钢铁、房地产、医药以及零售,都和他们认定的“中国动力”紧密相关。而在这四大产业之间,郭广昌表示,“我们依靠不同收益特性、成长规律的非关联产业组合,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平滑波动曲线、保持集团持续成长的目的。
立志在中国走多元化路线的企业,它们依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强大动力,它们笃信:一个高速成长的新兴经济体,一定能托起一些多元化产业公司。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为企业提供了无数的产业机遇、市场成长空间大;同时从银行到股市,企业能较容易地拿到钱,这使得并购公司变得容易了许多。
然而从资本市场到学界舆论来看,最近二三十年来,人们普遍接受并推崇的是专业化公司、专业化管理与经营,这是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前有美国多元化控股集团没落与解体,后有日本经济萧条、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出东亚式多元化控股企业的致命弱点——这一系列重大商业事件导致的必然结果。专业化公司令人放心、富有竞争力,多元化控股公司不被信任、规模大但股东价值低。
产业多元化面临的首要挑战是:一方面是来自于融资、投资体制方面的种种约束,企业每走一步都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和成本;另一方面在体制不健全的现实下,许多民营企业的投资行为会绕开政策,用“擦边球”甚至违规来进行,因此过度扩张和高负债率、资金链紧张都成为对多元化经营诟病最多的地方。
如此看来,多元化就成为强者的游戏。这里的强者,指的是企业所蕴含的特质,能够在经济发展中找到多元化机遇,然后果断出手。而且经济过热时不撞线,宏观调控中不违规,这样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