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轮轮经济周期过后仍然屹立不倒的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专业化公司,而能在多元化产业中持续发展的企业屈指可数。如此看来,多元化就成为强者的游戏。这里的强者,指的是企业所蕴含的特质,能够在经济发展中找到多元化机遇,然后果断出手。
多元化和专业化,企业走哪种路线更好?这种争论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在一轮轮经济周期过后仍然屹立不倒的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专业化公司,而能在多元化产业中持续发展的企业屈指可数。似乎多元化的前途并不令人感到光明。
许多经济学家也认为,多元化在未来的市场中不可能有什么发展蓝图,企业只有专注于自己的主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产品,才会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种现象在中国成长性企业中也同样体现,回顾历届“成长百强”榜单,“经营行业”一栏中为“综合”的上榜企业处于绝对劣势,所占比例从未没有超过10%。
既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中国民营企业热衷于多元化的美好愿景中,由于主业触及天花板,这些企业急于为手中大笔现金寻找出路。它们期望在多元化领域中取得成功,因为在它们面前还是有令人羡慕且热血澎湃的标杆:美国的GE,香港的和黄,以及距离它们更近的复星。
复星的例子在这几年被广泛的提及,17年来复星义无反顾地进行多元化业务,复星经营业务遍及钢铁、房地产、医药以及零售等等,仅在2007年复星国际的招股书上,集团子公司及合资公司便多达四十家。而且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年底,新浪与分众达成换股协议,由于复星国际已经是分众的第一大股东,因此复星成为新浪第二大股东也指日可待,在传统产业奋斗多年的复星又将触角深深的插入互联网行业。
复星已经成为内地多元化企业的榜样,但这个过程却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一马平川,数次遭遇危机让复星举步维艰,几欲死亡。
对于复星来说,2004年绝对是一个“坎儿”,那一年中央开始宏观调控,各项产业、金融政策骤然收紧。当年3月,复星入股的宁波建龙钢铁项目被国家发改委紧急叫停,这一度把初入钢铁业的复星打了个措手不及。
同年6月,当时多元化巨鳄“德隆系”轰然倒地,当时同样依靠并购大举扩张的复星自然成为“下一个德隆”的热门人选。那年复星的动作是主动请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向公众公布财务报告,同时宣布复星将收缩战线,淡出四大主营业务之外的其他行业,这样才使得复星安然走出舆论的漩涡。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