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我国在未来新科技革命中掌握主动权的重要条件。
作为我国“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坚持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在选才、用才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凝聚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富有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
以引进海外人才为抓手,建立高层次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
作为我国“千人计划”第一批入选者,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丁洪用“充实、高效、愉快”来形容自己归国两年来的感受。
在美国留学、工作了18年的丁洪,在中科院工作仅两年时间就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了10多篇文章,在铁基高温超导体的电子配对对称性和超导机理研究中作出了世界公认的重要贡献。现在他正计划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上建一条世界最先进的光束线和实验平台,力争在高温超导研究上取得突破。
建立一流的科技创新队伍关键在于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丁洪正是中科院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成功范例。
16年前,中科院率先实施了“百人计划”,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优秀科技人才,为引进和选拔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启了先河。至2009年底,中科院已通过“百人计划”支持和培养优秀人才1846人,其中从海外引进1292人,并围绕400余名入选者组建了92个创新团队,凝聚了近600位海外知名学者。
“百人计划”的实施不仅优化了中科院科技队伍的结构,也造就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入选者中已有41人当选为“两院”院士,73人担任了“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71人成为“863”项目负责人。
2008年,国家推出“千人计划”,给中科院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科院专门制定了实施细则,结合重点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需要,结合国家实验室等重要平台建设的需求,结合战略性先导科学专项的部署,梳理了未来五到十年对“千人计划”岗位的需求。
对引进的人才,中科院采取国家、科学院和研究所共同支持的模式,国家支持专项安家费用,科学院支持团队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研究所支持实验平台提供实验经费。2008年度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在国家支持安家费的基础上,中科院一次性提供专项资助3400万元,提供科研经费支持7940万元,各用人单位提供配套支持达到1.5亿元,为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平台。
截至目前,中科院各所属单位共引进“千人计划”入选者70人,他们中已有4位担任了研究所的所级领导,有18位担任了国家实验室或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
以用人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科技人才使用机制
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良好的用人制度是保障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关键。
从专业技术职称统一评审到评审权限下放到用人单位,从职称严格控制到建立对优秀青年人才破格聘任的“特批制度”,从职务职称的评聘合一到全面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上岗、契约管理”的岗位聘用制度……中科院在不同阶段对用人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
在实践中,中科院全面实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制度,创新岗位面向院内外公开招聘,明确岗位责任和聘任要求,坚持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强化能力、业绩和贡献的导向作用,不唯资历,不拘一格,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同时,中科院推行“岗位聘用+项目聘用”聘用制度,对科技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高水平技术支撑和高层次管理人才,采取“岗位聘用”的方式,保持相对稳定。对于根据阶段性科技任务需求而聘用的博士后、访问学者等科技人才实行相对灵活的“项目聘用”。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