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巴曙松:看到危险更要看到机会
来源: 经济观察报 更新时间:2009/3/26 9:19:52   
>> 相关新闻链接
·吴敬琏:应对危机根本在转变发展方式 ·余永定:经济结构转变方向仍需坚持
·陈启清:次贷危机后的中国金融应对之策 ·吴敬琏:做好金融危机下的加减法

  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其冲击力无论是在实体经济还是金融市场都已经得到充分显现。在一片悲观的氛围中,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次贷危机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到防守和抵御风险方面,金融创新等方面的进展也在事实上明显放慢。实际上,如果从一个更长的历史视角看,这一轮次贷危机所可能带来的全球经济金融版图、金融游戏规则以及不同经济体的重新洗牌,对于一个正处于崛起阶段的中国经济来说,在更大程度上来说还显现出不少新的机会。

  尽管因为中国经济深深介入到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当前的次贷危机对于中国的冲击不容低估,但是中国在总体经济体系特别是金融体系方面介入全球市场的程度毕竟有限,深刻把握次贷危机演进的逻辑,客观把握中国经济在危机中面临的挑战与机会,避免陷入过度的冒进或者过度的悲观,都是十分关键的。

  (一)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及传导渠道

  综合来看,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传导主要通过如下几个渠道:

  第一,是直接投资损失。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的金融机构投资的次贷证券及其相关产品的损失相对于其盈利能力和资本实力看,还可以说是可控的,与其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相差悬殊,相关损失完全能够消化。

  第二,是贸易渠道。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中国出口的迅速下降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次贷危机影响到欧美乃至全球,也降低了全球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这会使得中国的出口部门以及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的地区,必然会经历一个较为艰难的回落时期。通过对东莞地区的一些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现在这些地区的出口企业大致的经营状况是20%亏损,30%持平,50%微利。如果出口的低迷状况持续下去并且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举措,很可能其中20%的亏损企业会选择倒闭;因为这些企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这些企业的倒闭对于就业的压力会加大。

  第三,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可能逆转。特别是伴随着全球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可能有一部分母国的总部经营出现困难,需要调回资本。2008年10月下旬香港资本市场的持续大幅下跌,就与对冲基金迫于赎回压力而被动平仓直接相关。

  第四,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带来剧烈的库存调整,对实体经济产业链的不同环节的企业形成巨大的杀伤力动。随着去杠杆化的推进以及金融市场的调整,国际商品市场大幅波动,主要货币的汇率波动也大幅加剧,而中国的企业大量处于制造业环节,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及其导致的中下游的短期内剧烈的正反馈收缩,对于整个制造环节的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都形成了剧烈的冲击。从2008年中国经济运行的全年情况看,上半年国际商品价格的大幅上升促使企业积极增加库存,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导致2008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虚增成分,而2008年下半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大幅回落也促使中国企业同步大幅减少库存,这种短期内十分迅速的库存调整,加剧了不同环节的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对习惯于在相对平稳的价格环境中进行制造加工的中国企业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种不同环节的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对于同一产业群中无论是优秀企业还是经营管理水平欠佳的企业都可以说是 “通杀”,短期内的库存调整导致的“突然消失的需求”,其杀伤力都是同样显著。

 第五,信贷紧缩。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大环境下,银行为了保持自身的安全,即使货币当局大幅放松货币政策,这些货币也可能依然在一段时间内滞留在银行体系内部,而不能通过信贷等形式传导到企业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这种主动进行的信贷紧缩,容易导致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失效,进而使得银行与实体经济间的资金流动被临时大幅减少乃至切断。

  第六,市场预期。全球金融市场大幅调整,使得中国的企业和消费者形成了对于经济未来的过于悲观的预期,在这种预期的推动下,无论是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还是可能受到冲击的企业,都同步主动进行大幅的收缩,不少大型企业主动提出了“过冬”的战略以及停止新的投资的防御策略。对于单个的企业来说,这种防御的心态可能有助于其增强对于次贷危机冲击的应对能力,但是当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同步进行这种悲观预期主导下的收缩时,整个经济体系遭受的冲击就会大得多。负面的心理预期使得投资大幅减少,居民消费放缓,内需不足的情况更为严重。

  第七,部分对外部负债依赖程度较高的、相对脆弱的发展中国家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可能会倒下,进而会继续使次贷危机的冲击扩大化和恶化。这些国家由于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导致外债较多,一旦金融危机蔓延,投资者恐慌心理也会蔓延,大量国际资本可能会迅速撤出,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融资的难度也会显著加大,这就会导致这些国家货币的大幅度贬值以及金融机构倒闭,进而引发债务危机,如冰岛,其国内生产总值在2007年仅为193.7亿美元,但是外债却超过1383亿美元。如果这些国家在面临去杠杆化的压力和流动性收缩时不能够获得及时的外部资金的支持,其经济将面临崩溃的风险。而国家层面的经济崩溃,就可能会对全球市场形成更大的冲击。

  第八,可能重新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冲击。从目前的演变情况看,次贷危机的冲击现在正逐渐从金融领域过渡到对实体经济的传导层面。对于前一阶段经受次贷危机冲击最为直接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特定的利益团体的压力下,出于对本国经济的保护,很可能带来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作为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中国经济,可能会首先成为直接受害者,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的限制,将使中国贸易企业在外需不足、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环境下雪上加霜,贸易上的摩擦也将对中国新一轮的对外经济政策产生新的挑战。

  上述次贷危机对中国的传导渠道,目前人们比较多地关注在直接的次贷证券投资以及贸易和资本流动渠道,但是实际上其他渠道的传导有的已经开始发挥显著的作用,有的则可能会在未来发挥显著的影响,因此,对于次贷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冲击,必须要有充分的估计,做好充足的预案,不能因为低估次贷危机的冲击或者忽视特定的次贷危机的传导渠道,而忽视了相应的政策准备,从而给中国经济带来过大的冲击。

  (二)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程度远大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责任编辑:cprph

[1] [2] 下一页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