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钱是中小企业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中国,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他们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并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82%的新产品开发。但是它们依然很难获得银行的青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贷款呢?
以下数字恐怕可以很好地揭示了这一原因所在:“截止到2008年末,我国小企业不良贷款率达到11.6%,远远超出我国整个银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2%以上9.6个百分点,其贷款风险之高不言而喻。”
大银行支持小企业只是社会责任,不是长久之计。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先进的现代化银行治理机制从本质上要求它不与风险较大且达不到规模经济的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打交道。刨去风险不说,你有1000万元资金是贷给一个企业成本高,还是贷给十个企业的成本高?如此简单的问题可能有人会把它复杂化,但经济规律是不会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除非有人打算与当初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本意背道而驰。
解决痼疾 唯有体制创新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暴露出我们在经济整体结构、金融市场结构以及资金供求结构等方面的重重矛盾,正因为它集中了诸多难点,所以这个问题多年来难以根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我们改变不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那么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就必须相应改变我们目前的金融体制。
中小企业融资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现行金融体系的主体架构并非针对中小企业而设计,很多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评估和成本收益模式并不适应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特点,仅仅依靠现有金融体系内的大中型商业银行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存在着很多局限性。
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使中小企业不断保持生机和活力,这是保持中国经济未来稳定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这要求我们的政策着眼点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些具体的利益环节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像我们在政策上要求各大商业银行的行长人为地去想尽一切办法用贷款去支持中小企业那样,尽管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如果脱离了我国金融体制整体改革的配套,它所起的作用不仅有限,而且很难持续。
多年来,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各类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都尝试了不同的做法,但大多都根植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上,所以也就很难走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越融越难,银行贷款门槛越改越高的怪圈。
几年来出现的一些现象和做法需要引起我们注意:商业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过程中出现的“政治化”倾向。不加区别地号召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只要是中小企业就理所当然地应该得到贷款。给中小企业融资赋予过多的政治内涵,自然会给我们的金融业监管者和银行管理层造成压力,促使短视政策和不成熟的贷款措施仓促出笼,给信贷带来风险。将信贷政治化,在微观层面只能使本来就充满艰险的事,变得更加艰巨复杂;在宏观层面则会人为提高信贷的虚假需求,导致金融资源错配,通胀压力加剧,其后患无穷。
企业的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逻辑。对于那些经营不善、技术落后、污染环境、浪费能源的企业,银行本来就不该发放贷款。迫使银行向那些没有订单、没有现金流、甚至经营失败的企业发放贷款,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不但与宏观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的目标背道而驰,也会将我国的商业银行置于危险境地。
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理论上讲,必须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建立一个服务完善、监管到位、而且利益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具有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风险补偿机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还应当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制定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标准、规范管理拓宽民间融资渠道以及发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等方面作出全方位的规划,才能找出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从操作上讲,建立起这种商业可持续的企业融资制度,那将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