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指出,维权是维稳的前提和基础。强调要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使广大职工有尊严地生活,实现体面劳动。(5月30日《人民日报》)
应该承认,“维权是维稳的前提和基础”的提出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这种本应成为常识和制度理念的做法,在现实中已经被严重扭曲和异化,甚至在不少地方出现了把“维权”和“维稳”对立起来的征兆,也正是因为如此,“人民内部的问题用人民币解决”在不少地方成为尴尬的现实,并且整个社会陷入了维稳的怪圈:各级政府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维稳,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数量非但没减,反而不断增加,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恶性循环。当把“维权”和“维稳”对立起来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接路径选择,而是背离。这些都是“维权是维稳的前提和基础”被扭曲和遮蔽的结果。
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何以避免“维权是维稳的前提和基础”的纸面化和成为空洞的口号。更直接的问题是要靠什么实现“维权是维稳的前提和基础”的制度化落地?
当下社会正处于矛盾多发期,并且政府在多重压力之下大力维护稳定,而民众在权利救济渠道匮乏时不得不以种种非常规方式来维护权益。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稳定变得脆弱,维稳压力日增,政府公民关系紧张,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敏感点越来越多、政府对稳定问题似乎也越来越焦虑。这是不少地方把“维权”和“维稳”对立起来出现的大背景。
事实上,在把“维权”和“维稳”对立起来的背后是漠视公民权利,遮蔽公民利益表达渠道,将民众的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将公民正当的利益诉求与表达视为不稳定因素。为了所谓的稳定,公民权利和利益成了可以压制和牺牲的对象,殊不知,当公民的权益被压制时,恰恰是一个社会不稳定的开始,是在为社会埋下不稳定的因素。正因为如此,“维权是维稳的前提和基础”有着现实的针对性和纠偏价值,关键是要如何落地的问题。
落地的前提之一就是建立利益表达通道,扩展利益表达空间,让人们永远有一个表达利益的制度化平台,这是一个社会走向稳定和繁荣的底线。事实上,利益诉求的合法有序表达,是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落地的前提之二就是要认识到,社会管理得好与不好的区别不在于社会当中有没有矛盾,而在于制度是否能容忍矛盾和冲突。实际上,好的制度不是消灭冲突,而是能够容纳冲突,并用制度化的方式解决冲突。这是常识的重申,也是消除把“维权”和“维稳”对立起来的必然选择。
有人认为不稳定影响经济发展,但是,有关研究表明,并非如此。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认为,社会冲突可以起到一种安全阀的作用,即起到发泄释放的通道的作用。社会冲突也并不一定会影响经济发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意、日等国的大规模罢工层出不穷,恰恰是在这个时期,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站在这样的角度,笔者以为,“维权是维稳的前提”如何实现制度化落地是摆在整个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维权、维稳和社会发展是三位一体的大课题。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