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干旱型盐碱地在我省大同盆地有广泛分布,集中连片,治理难度大。特别是分布在大同盆地的碱化土壤和苏打盐化土,普通的灌溉排水改良措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而且越灌溉土壤碱性越强。要治理碱化土壤,必须以化学改良措施为主,配合水利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才能达到好的效果。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自2000年4月起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联合佳联公司针对我国北方内陆干旱型盐碱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了水盐动态监测,提出了井灌井排为主,井渠沟结合、灌排结合的综合灌排措施,建立了秋深翻结合增施有机肥、春季浅耕、地膜覆盖的农艺配套模式;系统研究了火电厂脱硫石膏和盐碱地改良剂DS-1997的使用效果和使用方法,提出了技术规程,开展了大面积示范推广。
为降低农民进行盐碱地改良成本,专家通过对配方筛选、机理研究和田间试验,实现了盐碱地改良剂的国产化生产,并与山阴县佳联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订技术转让协议,建成了年产5万吨盐碱地改良专用肥生产线。
该技术自2000年推广以来,累计辐射面积达100万亩,彻底改造盐碱地5万亩以上,农民人均收入提高1500元,获得经济效益1.2亿元,目前,该成果已在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吉林得到大面积推广。
脱硫石膏改良盐碱荒地3年可见成效
本报讯 从传统眼光看,工业废弃物与农业生产之间并无多大联系,但记者近日从省农科院的土壤肥料研究所获悉,如果将火电厂产生的脱硫石膏和工业废弃物加工生产的盐碱地化学改良剂用于盐碱地改良,不仅可以改良盐碱地,增加耕地资源,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可以变废为宝,减轻二次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特殊的气候与土质,造成了我省盐碱地集中连片,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多年来,政府部门也一直在加大治理力度,但由于投入与技术的原因,收效不太明显。
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一直在关注盐碱地改良问题,他们通过对日本盐碱地化学改良剂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针对我省干旱型盐碱地改良利用存在的问题,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种盐碱地改良剂。
研究结果表明,在重度和极重度碱化土壤上,每亩施用脱硫石膏1500公斤-2000公斤,配合施用化学改良剂150公斤,结合其他农艺措施,玉米产量可以从每亩2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第二年可以稳定在500公斤-600公斤。几乎是寸草不生的极重度盐碱荒地,每亩施用脱硫石膏2000公斤-3000公斤和化学改良剂200公斤,当年就有收成,连续改良3年后,玉米产量可以稳定在每亩400公斤-500公斤。
我省是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省内火电站将全部安装烟气脱硫装置后,每年产生的脱硫石膏量将高达200万吨以上,如不能得到妥善处置,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同时,省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如风化煤、膨润土等,还有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只要进行合理加工,都可以成为优良的盐碱地改良剂。
经过测算,改良1亩盐碱地平均需要1500公斤脱硫石膏和150公斤化学改良剂,另外需要配施有机肥4方-5方,尿素20公斤,酸性过磷酸钙50公斤,投入成本约400元左右,只要连续投入3年-4年,就可以达到正常耕地的产出水平。再加上脱硫石膏没有环境累积效应,所以对土壤和作物都非常安全。(文/图 记者 白续宏)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