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究竟应当干什么,民营企业究竟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不真正解决,出台多少个‘36条’也很难推得动。”
据财经国家周刊,包括“4万亿”在内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将在2010年跑完自己的里程。在接下来的经济发展阶段中,谁来接力领跑?
3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温家宝部署的这些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正是即将出台的“新36条”的核心内容。
“新36条”,正式称谓是《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因为和2005年2月出台的“非公经济36条”(《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一样,也是36条,因此被称为“新36条”。
据了解,“新36条”是通过降低门槛、降低国有持股比例,着重解决民间投资准入难的问题。因此和2005年的“非公36条”相比,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近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就“新36条”专访了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顾问、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保育钧。
“新36条”出台的背景
《财经国家周刊》:为什么现在要制定一个“新36条”?
保育钧:我认为,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至少有4个方面的需要。
第一,政府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迟早要退出,需要民营经济来接力。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政府出台刺激经济计划是应急手段,真正可持续发展,还得靠民间投资。尽管2005年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但落实得并不好。金融危机冲击后,大型国企在政府政策的支撑下安然渡过难关,而民企却处在出口受阻、国内投资不畅的内外夹击中。2009年,全国投资增长31%,其中国有企业投资增长40%到50%,民营投资只增长27%左右。
刺激政策能否平稳退出,关乎经济持续发展的大局。刺激政策出手容易,退出难。去年10月,澳大利亚连续5次加息,目前利率已达4%的水平,说明他们已在退出了。美国虽不敢加息(就业压力大,信贷市场未恢复元气),但它有发达的金融市场、独立的美联储和美元霸权,可利用新的金融工具,通过市场运作,悄悄完成退出策略。事实上,奥巴马2008年签署的7870亿美元刺激方案(后修正为8620亿美元)并未完全动用,它的财政部还趁金融回暖之际,通过多种途径将所持有的获援银行、企业的相关证券悄悄变现,不仅资金回笼充实了国库,还获得了额外收益。而我国中央政府投资下去后,变成了固定资产。地方政府为了配套,搭建了6000多个政府融资平台,负债5万亿(也有说6万亿),有可能引发财政危机并转变为金融危机。央行不得不频繁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等手段控制和管理流动性。但这不是治本之策。出路何在?只能靠启动并扩大民间投资。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依靠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是靠增量的增长,即在原有的体制外,新增长了非公经济这一块。非公经济的贡献还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发明。这些年来,80%以上的新产品,65%以上的技术专利是民企创造的。国际经验也表明,重大科技创新往往是由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搞出来的。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创新,因为它有创新的动力。
第三,要解决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也要靠民营企业。
现在城乡差距小的地方,往往是民营企业发达的地方,比如浙江和江苏。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比1,比全国3.3比1的平均水平小很多。创业的人多,就业的人也就多了,收入差距就逐渐小了。解决民生等社会问题,必须依靠民营企业吸纳更多就业人员。每年1500万到2000万新增就业人口,要靠民企消化。
第四,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启动民间投资。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托。现在,我国城市化率仅为46%,如果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要有700多万农民变市民。不依靠民间投资,城镇化根本实现不了。
国企是干什么的
《财经国家周刊》:两年前,你曾撰文指出,2005年出台的“非公36条”基本没有落实,原因是碰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阻力,就是许多人抨击的遇到了“玻璃门”和“弹簧门”。你认为,即将出台的“新36条”能否克服“玻璃门”和“弹簧门”现象?
保育钧:我觉得很难。2005年出台“非公经济36条”时存在的问题,现在依然存在,而且有的更加严重了。这是什么原因?我认为是原有的理论不够用了。
十五大规定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句话已经讲了十多年了,其内容要作新的解释了。现在从经济总量上来说,非公经济占了65%,已经成了主体。如果说公有制为主体的话,那就对不上号了。办法有两个:一是对公有制为主体做新的解释;二是把“主体”改为“主导”。否则,垄断既得利益集团就会拿这个来攻击我们,一些“左”派也拿这个攻我们,他们会说我们已经脱离了基本经济制度。因此,理论上的创新已经十分迫切了。
《财经国家周刊》:具体讲,非公经济要想有更大发展,理论上应如何突破?
保育钧:有两个理论问题必须突破。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国企?国企究竟应当干什么。
国有企业是国有资本的一种承载形式。国有资本是怎么形成的呢?从历史上来看,第一,解放初期没收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财产,那时有几十个亿;第二,1956年公私合营,把民族资本收买过来,大概十几个亿;第三,此后大量是通过剪刀差,把农民的积累转移过来的;第四是建国60年来,工人农民创造的,每年财政积累下来的。
这么积累起来的国有资本,交给国有企业去经营。国企原本是应该完成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工具,经营一些涉及国家安全,或者市场解决不了的公共产品,但现在国有企业却变成单纯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它凭借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和金融优势不停扩张,什么赚钱就做什么,上下游通吃。国有企业的干部既有行政级别,又拿高薪。拿工资时,说自己是企业;论起级别来,又是局长、副部长。
国企应该要缴三个东西:第一是地租,国有企业过去都是划拨的土地,一分钱不交的,民营企业盖个厂子,要买地。第二要交税。第三还得交红利,因为政府是它的所有者。1994年以来到2008年,国企一直是不交利润的。到去年,一部分行业才交5%到10%的利润(红利)。而别的国家的国企都是交一半以上。
现在的一些垄断国企的领导人真是忘本。1998年到2000年的国有企业三年脱困,国家花了多少钱为国企们堵窟窿?大概有3万多个亿,免掉它们的负债。还有几千万职工下岗。国企现在的好日子,是靠国家支持,工人农民做出牺牲换来的。国企是全民资产,本应为全民谋福利,可现在他们的利润为少数人独享。
为什么要有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应该干什么?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国企改革不可能深化。应该有一次真正的解放思想的大讨论。
民企是什么
《财经国家周刊》:第二个需要突破的理论问题是什么?
保育钧:第二就是要搞清楚,民营企业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私企从不合法到合法,从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从身份不明到社会主义建设者,是不断改变对民(私)营经济看法的。但在我们深层思想中,总觉得私营企业不是自己的。脑子里还是马克思当年的三句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私人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劳动、占有剩余价值,就叫剥削;《共产党宣言》中讲的共产党的使命是,消灭私有制。头脑有这些观念,对当今的民营企业就不敢大胆发展,只能采取实用主义态度了。
马克思生活在蒸汽机时代,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生产力发生了很大变化;马克思的理论是用以武装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理论;现在我们已经成为执政党了,执政党还沿用革命党的理论,再去革自己的命,那就乱套了。
新时期的民企是什么?共产党执政下的民营企业实际上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创造财富的经济组织。在机关混日子,拿国家工资,享受公费医疗,是领导阶级。辞职下海,不要国家发工资,不要国家各种待遇,给国家交税、解决就业,反而成了异己力量,这个逻辑讲不通。邓小平南巡之后,有过一股辞官下海、创造财富的热潮。现在,大家反而都热衷于考公务员,这个现象值得深思。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讲了两句话。一句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还有一句是“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两句话说明,党和国家鼓励大家创业。
国有企业究竟应当干什么,民营企业究竟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不真正解决,出台多少个“36条”也很难推得动。(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李杨)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