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2009年论坛年会于2009年4月17日——19日召开,160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工商界精英、经济学家等高级代表齐聚海南。将就当前的金融危机演变、亚洲经济能否率先走出阴霾、企业创新和资本市场等热点话题展开探讨。“新华网走进博鳌”将进行系列访谈,邀请嘉宾就相关问题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今天走进新华网前方访谈室的嘉宾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区域化、国际化是博鳌亚洲论坛追求的特点
主持人:迟院长,今天是博鳌2009年会正式开幕,经过两天的采访,有很多嘉宾有这样的观点,博鳌亚洲论坛这个品牌已经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对这一说法您怎么看?
迟福林:我从博鳌亚洲论坛最初创建就参与整个议题的策划,经过八年以后,重新来看它的时候,和当初设计的目标怎么样。我想它不仅仅是一个会展品牌,我们当初设计就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博鳌亚洲论坛能不能在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现在用这样一个最初的设计来看,我觉得有几条:第一,它的区域性已经相当广泛。博鳌亚洲论坛8年以后回头看,受到了东亚、南亚、西亚等亚洲经济体广泛的关注和参与。用博鳌亚洲论坛这样一个机制把亚洲的相关国家能够广泛地吸引到这儿来,讨论共同关心的话题,我想这是一个最重要的,也是当初设计的第一个目标。
第二,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所以它追求的第二个目标是国际化。博鳌亚洲论坛现在国际化的特色非常突出,以亚洲为主体,同时它又不是封闭的,而是面向国际的,所以它现在已经成为国际性的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之所以成为一个品牌,国际化这条非常重要。
从这两条来说,博鳌亚洲论坛不能简单的概括为会展品牌,应该是集区域化、国际化为特点的品牌。
主持人: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本届博鳌亚洲论坛的参与人数不减反增,这说明什么样的问题?
迟福林:这说明大家因为共同关心的话题、问题聚集到一起了。今年的特点不仅政要来的多,而且企业家要求来的也特别多。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在欧美经济体出现严重问题以后,亚洲新兴经济体能不能走出一条新路子,能不能实现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型,能不能解决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出现的一些经济社会问题。这个领导人关心,企业也关心。正是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下,把亚洲,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问题突出出来了。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领导官员层面的关心,也引起了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关心。我理解这是这次会议受到广泛参与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定背景。
亚洲新兴经济体很有希望率先走出金融危机
主持人:国际金融危机使亚洲新兴经济体遭受重创,社会矛盾逐步出现,请问这表明什么问题?
迟福林 :我们3月28号、29号组织了一个由十几个国家参加的“增长与改革的亚洲新兴经济体”研讨会,讨论在国际危机背景下,亚洲新兴经济体到底面临什么问题。第一,经济增长的速度普遍下滑,亚洲新兴经济体下滑平均3—5个百分点;第二,社会问题突出。集中表现在失业问题上,这说明什么事情呢?就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就是过去的十年二十年当中,我们普遍实行的是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在外部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所依赖的出口导向外部条件已经消失了,或者说已经大大改变。
亚洲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普遍面临的就是增长方式需要改变,就是出口导向的增长方式走不下去了,那在这个时代下我们应该怎么办?第一,都要扩大内需;第二,更有在亚洲新兴经济体能不能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循环区。如果能够形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会有一个大的、亮点的板块出现,是世界关注的话题,也是我们自己关注的话题。
主持人: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亚洲新兴经济体如何摆脱这个阴影?
迟福林:亚洲新兴经济体,第一,发展方式要转变。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就是出口导向的路走不下去了,迫使你必须开辟国内市场;第二,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调整自己的整个经济结构,自己结构不调整是不行的;第三,有没有可能利用亚洲高储蓄率这样一个优势和制造业结合起来,看能不能形成亚洲区内新的经济循环,如果把高储蓄和制造业结合起来形成亚洲区域内一个新的经济循环的话,恐怕就会形成一个亮点的板块。我们要走出阴影,亚洲普遍关心两个:一个是本国的生产方式。第二是区域内的合作。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