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执行战略制定或沙盘推演的过程中,最忧心忡忡的问题总是:“万一战略制定错误,或对于未来的趋势发展拿捏发生误判的话,该怎么办?”有这一层顾虑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无法将企业的战略决定下来,总认为缺漏了什么,总在担心什么。最后的结果就是在等待中失去机会。“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数据与信息天天都需要更新”,难道我们就不用做计划、就不采用手边的数据信息了吗?事实上,没有战略、失去方向所带来负面的杀伤力,往往比我们忧心错误战略而不做决定还来得更大!
太多的案例告诉我们,战略的初始方向或有偏差,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如果能有一套不断修改,持续贯彻执行下去的过程或坚持,企业最终都能找到其中的“蓝海战略”。所以,能否一次确定正确的战略方向,绝不是战略制定的重点。重点在哪里?重点就在于战略的产出与更新调整的过程。在中国,许多企业的战略,出自于高层领导者的“拍脑袋”与“天纵英明”是极为普遍的事,所以,后面的执行阶段,能否因时、因地、因人、因事物的快速变化而进行反应修改,就更为成败的关键!
战略制定的源头
在《三国演义》中最著名也最重要的战略规划,是诸葛亮未允诺刘备出山相助前,所提出之“隆中对”(应对之法)。当时诸葛亮告诉刘备:“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刘备闻言后曰:“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预测)”刘备从之,并在经过赤壁之战、借荆州、西进取川后,果真成鼎足之势。
简单来说,战略规划就是“对未来不确定环境情势的预测,以及对于该预测的应对之法”。依据这个定义,整个规划的前提是“预测”,因为有了对外在环境的假定,才能知道该如何调整内部资源因应变化。如何产生“预测”,如何进行正确的预测?企业对未来的想法,通常都只出于最高层少数主管的脑袋中,也往往因为这个人的预测最准确、眼光最远,董事局也才会将领导公司的重责大任交给他。但这样真的是正确的吗?
研究人员曾通过核对三年前的事业规划与三年后的现况,来评估任满三年的CEO的预测能力。研究结果发现,CEO对外在环境预测的符合程度在70%以上的,只有不到20%。如果这份研究的发现果真具有准确性与说服力,那么如此低的预测能力,会使现今的企业在进行战略规划时,将大部分的力气,转放在如何因应短期的变化,而不是对企业长远未来进行规划。这便衍生了另外一个现象:既然对于未来无法预测,便应该把更多资源,投入在“短期的应变”上,只要每一个短期都能过得去,企业也就能持续地存活下来。但讽刺的是,这份研究原先的规划,是要对在任满五年的CEO进行调查,却终究因为外在环境变化太快,能任满五年且符合调查资格的CEO数量不足而作罢。CEO连自己未来的短短五年都预测不了,又怎能说“只要把每个短期做好,累积起来就变成长期了”呢。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