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购沃尔沃案在媒体上传播了近一年,28日终于尘埃落定。签约的时间选择的很好,正好是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瑞典的那一天,于是才可能有政府高官出席(国家工信部部长李毅中、瑞典副总理兼企业能源部长Maud olofsson),使一个民营企业项目上升到国家层面,披上了五星红旗,这是李书福聪明过人之处。习副主席访问日程很紧,这么短时间协调好三方、三国关系,难度很大,李书福做到了,这是他一贯的做事风格。
项目签约前,李书福一直没有公开露过面,但是通过不断“流漏”出来的信息,经过媒体炒作,宣传效果非常之好。关于收购问题,恐怕现在也划不了句号。现在的问题,一是如何平稳对接,把沃尔沃由福特手中平稳地转移到吉利手中;二是到吉利手中以后,如何保持稳定生产,保证品质、质量不下降,效益能上升,这才是收购的目标。我们不是为收购而收购,而是为了自己企业的提升。
沃尔沃被吉利收购,全世界都极为关注,原因在于大家觉得这场“婚姻”不够对等,沃尔沃是一个高端品牌,吉利是个民营企业,起步较晚,目前还是一个低端品牌,有老鼠吃大象的味道,也有人用“天仙配”来比喻,穷小子娶了个富家女,意思是不般配。在这方面,中国媒体觉得,中国人站起来了,中国企业可以收购沃尔沃了,其实是一种自卑感,骨子里还是觉得自己不行;外国媒体则有种歧视感:觉得一个后起的民营企业居然收购了高端品牌。这两种感觉都不正确,在市场面前人人平等,谁做不好谁就走开。就福特而言,虽然是百年老店,是世界知名品牌,但是沃尔沃在它手里十年,并没有做好,还有捷豹和路虎,也没有做好。52.5亿美元买过来的,23亿美元卖给塔塔;沃尔沃64亿美元买的,现在18亿美元卖给吉利,完全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排除它十年中新的投入,也排除10年来美元贬值因素,福特至少损失了70%的资金。这也是福特走向衰落一个重要原因,否则,也许它今天不会这么惨。而且这一收一卖,对品牌形象伤害也很大,表明它没有能力运作好这些高端品牌。虽说它最近开始盈利了,那也只是自己和自己比有进步,横向比还是很差劲。作为曾经的世界第一大汽车公司,后来的第二大公司,落到今天这种“人去楼空”的境况,不能不说和当初连续的决策失误有关。
福特的教训对中国企业也是个警示,收购的成功并不是最后的成功,只有收购以后能驾驭好,才是真正的成功,不是说“拾到篮子里就是菜”,森林里的菌子,有益菌,也有毒菌。
我们曾经多次说过,中国企业家在国外受到尊重,很大程度是人家看在你们身后13亿人口这个大市场的份上,你们是“狐假虎威”,不能觉得自己真的有多么了不起,如果没有这个市场,你们很可能什么也不是。这一点中国企业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对于吉利而言,收购的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是收购以后,能管理好,让沃尔沃老树发新芽,这是更严竣的挑战,比成功收购困难一百倍。目前吉利的技术、管理和沃尔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用现在的吉利水平管理沃尔沃,肯定管不好。所以李书福宣布由原来的团队管理沃尔沃,这是一个明智之举。如何稳住海外市场,做好国内市场,让沃尔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产品牌,这对吉利来说是个更大的挑战。
有人乐观地认为,沃尔沃以后会替代奥迪,成为政府采购公车的主要对象,这个现实恐怕不会来得太快,奥迪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官车形象,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一时很难改变。另外大家还是觉得国内的东西不如国外的好,更信任外国品牌。吉利要让官员们相信,沃尔沃在吉利管理下,品质没有降低,不是短期能够做到的。吉利要把沃尔沃管好,很难,但要把这种信念传递给官员,让政府官员树立起信心,就更难。对沃尔沃替代奥迪成官车,我不抱乐观态度。除非中央政府下命令,省部级高官必须坐国产品牌车,否则,吉利旗下的沃尔沃和大众旗下的奥迪竞争时,我不怀疑人们心中的天平会向奥迪倾斜。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成功让人想起李书福造车的经历,十多年来,李书福一直是在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自打李书福和吉利进入汽车业,他所遭受的质疑是最多的,大概相当于其他汽车企业受到质疑的总和。从做汽车的第一天起,人们就不相信他能造出汽车来,但他造出来了;极少人相信吉利转型能成功,但是他成功了。反对他造车的人,不仅政府里有,民间也大有人在,上层下层都有,当年有人耻笑吉利是中国最大的“模仿秀”,说“坐吉利车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发明这句话和大力传播这句话的人,现在成了李书福最好的朋友。收购沃尔沃,极少人相信他能成功,但是他又成功了,可见李书福的能力和能量有多强,他是不断地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比如十年前预言通用福特会破产,当时人们认为他在说是疯话,现在也应验了。十多年来,李书福不断把疯话变成现实,不断化敌为友,把反对他的人变成支持他的人,这才是他造车成功最根本的原因。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