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曾不客气地评论李嘉诚:“他因每每习惯挑战人们的预期和促成具有轰动性的交易,而被香港人称为 ‘超人’。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将告诉人们,其实李嘉诚也只不过是个凡人。”
长实是李家的基石,和黄是赚钱的利器。李嘉诚看好这次全球复苏中的中国作用,长实和和黄在内地的资本腾挪,是否能证明李嘉诚是超人呢?
GE的掌门韦尔奇曾经说过,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领导人思考的就是如何在各行业间,各区域中“取舍”。以及为这些投资提供“活动”的资金。
“李嘉诚在行动。”最早的消息源于2009年2月,“说漏嘴”的是上海某官员。果然,到了4月下旬,上海普陀真如城市副中心项目开始了动工仪式。至今包括重庆、上海其他区域李嘉诚“休眠”的地皮都活过来一般。
只是“项目正好进展到这里”,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郭子威反复强调,这并不能作为回暖的注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项目的进展速度在加快。
进取和黄收敛
最近所有关于李嘉诚项目启动的新闻,基本都是来自于其旗下的长江实业(下称长实),这是长实自去年宣布大规模进军内地市场后的第一个小高潮。
“长实去年才开始进军内地市场?”没错,要深入了解当中前因后果,首先需要了解李嘉诚庞大商业王国的基本结构——“长和系”,即李嘉诚手中的两大集团,另一家是和记黄埔。
2008年以前,李嘉诚在国内的地产业务基本都是和黄在独资运作,偶尔长实会以投资者的身份注资,但基本不参与开发。2008年4月开始,长实才公告表示,将大举进军内地房地产。
与和黄相比,长实是李嘉诚全部基业的起点。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李嘉诚已经为旗下两大集团做好分工。除投资外,长实主力发展地产、基建,以及可以为两者提供充足现金流的公共商业(例如为香港一半以上居民提供用电的港灯公司);而和黄力主分散经营,从医药到通讯,从零售到地产能源,“只要有钱赚”都会参与。
如果说长实是基石,那和黄就是赚钱利器。1997年以前,和黄还是比较保守的企业,但李嘉诚在金融危机后就将其打造成进取型公司。利润高自然风险大,1990年到1997年,和黄代表利润增长率波动幅度的标准差仅为6.56%,而1997年到2007年该数据则扩大到了12.88%。
赚钱自然好说,但风险来时,和黄怎么处理呢?李嘉诚采用的还是韦尔奇的投资策略——“卖”。和黄的资金流由总部统一管理,如果当年的经常性利润较低或者现金流紧张,和黄往往会用出售旗下部分投资项目或资产的方法来解决。比如在零售业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背景下,和黄首先出售了宝洁和记有限公司的部分权益。
再比如,2008年5月,和黄与美国投资基金“亚太置地”旗下公司签订协议,以44.38亿元人民币出售位于上海长乐路的“世纪商贸广场”写字楼物业。这是他们2005年以3亿美元的代价购入的物业,转手之间账面收益为21亿港元。正是这则消息传出后,“李嘉诚看淡内地市场,大举抛售”的新闻开始传出。2009年初,和黄再度抛售上海几栋商业楼盘,“抛售”的行为被媒体放大。“我们历来只做长线投资。如果出售一部分业务可以改善我们的战略地位,我们会考虑这一步骤。”李嘉诚当时的表述并没有得到媒体的认同。
其实不仅仅和黄的内地业务,从2008年六七月开始,和黄香港总部就已经制定了“持盈保泰”的策略。冻结所有未落实的投资开支,以及检讨全部现有投资项目,直至2009年6月。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