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国家要从长治久安的高度全面系统规划包括大豆在内的农业产业发展。从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基础设施、科研推广基础设施、产加销一体化出发,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业投资。从保护产业、就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益出发,完善贸易政策,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建立国家大豆品种资源保护区和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发挥非转基因在食品安全、食品加工方面的优势。
第五,要决心改革“豆农一盘散沙,企业孤军奋战”的涣散体制。家庭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由此带来中国农业的连年丰收。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户一盘散沙,企业孤军奋战”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这些年来中国农业间作套种、精耕细作的经验被忽略了,大豆品种资源优势、栽培技术研究被忽略了,大豆食品加工业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怪农户家庭经营,不怪企业家,不怪科研人员,而在于大豆产业体制涣散。
中国要借鉴美国大豆协会的经验,设立大豆产业发展基金,从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各方面引导主产区大豆加工企业的联合,构建以农户为基础,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现代大豆产业体系,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粮食加工业规划》的偏失
近日,有关部门向国务院报送了《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下称《规划》)。据媒体报道,几个央企参与制定了《规划》,根据笔者的了解,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行业协会并不知情。出于“粮食初加工能力严重过剩”的考虑,《规划》很可能会对中粮、中储粮等涉粮央企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同时淘汰掉中小企业代表的“落后产能”。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一旦被批准,将危及主产区农民、加工企业和地方政府。
首先,粮食加工业不同于煤炭、钢铁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广泛分布在全国各个粮食产区,为解决农民的卖粮难做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扼杀了中小粮食加工企业,农民卖粮去找谁?
其次,中小粮食加工业解决了大批当地农民就业,为增加收入农民,发展小城镇做出了重要贡献。关闭中小企业,也就关闭了一大批农民的就业之门。
第三,中小粮食加工企业从小到大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培养农民企业家的摇篮。把中小企业贬低为落后产能,就关闭了这一青年农民成长的舞台。
第四,中小企业是地方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民生产品的支柱,淘汰中小企业反映了个别企业的垄断意图,无助于城乡和谐发展。
离开粮食生产谈加工,孤立制定《规划》,是违反产销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行为。抛开粮食产业的其他环节搞《规划》,必然把《规划》搞成少数企业大兴重复建设的幌子。我认为国家要着力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基本方法不是倾轧国家资金搞重复建设,而是要通过扶持品牌、标准、物流、信息网络等手段,促进现有企业之间的合作,共享资源,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