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大的纺织基地,绍兴长期以来存在“一流设备、二流技术、三流价格”的短腿。“冲击发生以前,绍兴县纺织利润率只有3%,跟银行的存款利息差不多。这样的效益,被冲垮也就在所难免。” 中国轻纺城创意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吕瑜洁感慨。
转型升级离不开企业的自觉行动。外界的“寒流”,政府的呼唤,原本在价格泥潭里混战的纺织企业彻底苏醒了。以往只重制造的绍兴纺织开始走上新生之路:除了技术上继续攻关创新,更向设计、营销这条“微笑曲线”的两端进军。
2009年10月广交会期间,“店口专馆”吸引了众人眼球。针对广交会“一票难求”的情况,店口镇政府出面,设专馆为全镇4000多家企业吆喝。4天里,接待了国内外近5000家客商,除了数千万美元的订单收获,“店口制造”被国际采购商认知,后续效应值得期待。
2009年,绍兴很多规模纺织企业开始大量聘请海外雇员,在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全球时尚中心建立自己的设计中心。面料行业的“新乐”、袜子行业的“锦裕”、领带行业的“摩登”……都已建立海外设计中心。
绍兴还通过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使调结构、促转型有所依托。嵊州市建起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构筑集交易、仓储、展示、科研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市场群,并投资1200万元组建电子商务平台。绍兴县设立“零起点创意工作室”,对纺织、服装学院毕业生和其他专业人才在该县创意产业基地注册并实质性运行的,给予一年内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和办公设施的优惠。
从过去一代代都靠替换机器完成产业升级到现在用设计和营销去升级,从追求“量变”到追求“质变”,绍兴人的经营理念和经济质量均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补齐短板
且看红枫出绿坡
走进绍兴县创意产业大厦,一块崭新的牌子已经挂上:中国纺织创意产业服务中心。这里已经悄悄集聚了数十家设计工作室,不少轻纺城的商家已经闻讯前来。2009年的纺博会上,绍兴县一连举办了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中国职业时装设计师创意设计大赛两项国内顶级的创意设计大赛。绍兴纺织“变洋了”。
冲击过去,原本只做领带的嵊州,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很多相关产品:家纺,丝巾,服装……终端产品大量出现;而经营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只在嵊州埋头生产等经销商上门取货,变成主动出击,“巴贝”等最早开始创牌的企业,已经到全国各地进商场、设专柜、开品牌店,扩大营销网络。
“虚胖”到“瘦身”,冲击让绍兴经济改变方向,迈向更健康的发展之路。
不但不虚不胖,还要不喘不咳。冲击给了企业最深刻的教训和启迪。一味做大、盲目扩张、粗放管理的老观念受到了一次彻底涤荡。
最为艰难的日子里,一些纺织企业仍在拒绝订单。“七色彩虹”在金融危机后,销量锐减。但面对低端订单,这家对美出口最大的中国针织面料供应商咬牙说“不”。现在,公司自主研发的“大豆纤维”等面料,卖到了60多元一米,而普通面料售价每米仅为10元左右。
面对困境,绍兴通用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孟荣水照样投入每人200万年薪的高额代价,从日本请来三位专家技术攻关。仅2009年,就申请了30多个专利,新研制生产的手提式发电机在美国供不应求。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