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又到了年关吧,最近我书没少看,但却无话可说。比如我看了陈志武最近的一本访谈结集,《陈志武说中国经济》(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发现关于当下中国经济的种种追问,其实都已经说尽,只可惜这个国家依然一意孤行,让陈志武甚至有些失望地说,有些人,有些事,中国人总是不见棺材不流泪。我是能体会教授内心的隐痛感的,除非中国的经济能够超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范式,除非中国人与历史的演进没有关系,否则眼下到处可见的对私人财产的剥夺,政府近似于亢奋的银行信贷刺激,国有企业匪夷所思地对自由竞争市场的蚕食,便找不到任何一点学理和实证意义上的理由。
中国人对规律的不认同,对历史的不尊重,其来有自。我最近又看到张五常把他的《卖桔者言》拿出来示人了,而且加了后来的一些新思考,更名为《新卖桔者言》(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年纪大的朋友相比知道,80年代影响一代年轻人的“走向未来”丛书,其中就有《卖桔者言》。前一阵子我和几位中年经济学家聊天,就有人提到当年秉烛夜读《卖桔者言》的情景,说的是虽然并未全懂,但隐隐约约看见了经济学世界的美景。我的意思是说,在80年代,一本好书真的能影响一个时代的思想风貌,但今天就不一样了,似乎越是垃圾书,越容易引起一般读者的追捧,从郎咸平的那些毫无常识的叫喊,到摩罗《中国站起来》这种明显迎合大众盲动情绪的后文革文字,居然就闹得风生水起,以至于外省的某个多年不见的朋友给我电话,要我读读摩罗的新书,说真的写出了中国人民积压百年的声音。
一直以来,我自己都在不断提醒,不要单一维度地思考问题。比如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自由与反自由、市场与反市场,或者是这种种对抗之间的过渡地带,只有在一个开阔的阅读视野里,我们才不至于一叶障目。最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休克主义:灾难资本主义的兴起》(娜奥米·克莱恩著作,2010年1月 吴国卿、王柏鸿翻译),看上去就是一本反全球化、反自由企业的作品。但作者的思维路径并不是完全不能接受,比如她的批判重点是放在了私人财团和政治权力的结盟上,沿着这种路径,她的结论是,新自由主义的思想并没有给这个世界带来民主和繁荣,而是加剧了分裂。
我当然不太认同她的结论,但这位70年代出生的反全球化作家却能带动我思考。至少她试图从另一个维度来捍卫民主的价值和生命的尊严,行文更是有调查,有模型,也有考据,完全不像中国的摩罗、王小东,还有什么宋鸿兵,一副赤膊上阵,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混混模样。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