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预期与中国实际有差别
“世界对中国的预期与中国实际是有差别的,西方现在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是奥运会、世博会,是上海的陆家嘴、北京的国贸。一旦对中国产生错觉,就会对中国产生误判和摩擦。”
在芮成钢看来,世界对中国的错觉与我们自身有一定关系,“因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我们在对外交往中往往更喜欢把自己比较好的一面展示给世界,展示给西方。”
此外,错觉产生的原因还在于对话语权的掌握。芮成钢看到,在达沃斯冬季年会的所有会场中、酒店角落中,到处堆着《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西方媒体,却见不到任何一份中国报刊,来自西方的声音占据着每一块阵地。
“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软实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芮成钢表示,“展示一个更综合的中国、更真实的中国有利于中西方沟通。”事实上,如何能够管理好世界对中国的预期,不仅是这次论坛上需要讨论的话题,也是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需要考虑的问题。
评论——历史从不重复,但是押韵!
当“捧杀”这个词儿用在中国身上,总让人想到马克·吐温那句名言,“历史从不重复,但是押韵!”
随着中国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率先实现复苏,西方媒体之前习惯于唱衰中国的论调骤然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要向中国学习”的一片赞誉。
在电影《2012》中,中国成了拯救地球的英雄。美国《福布斯》杂志在2009年12月15日的一篇文章中直接称呼“中国已是超级大国”。“学习中国好榜样!”成为不少西方企业家和媒体热炒的话题。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曾经的日本。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步入了令人炫目的鼎盛时期。一时间,以美国媒体为首的西方媒体对日本经济奇迹进行了全方位的热炒。在“广场协议”谈判期间,信心膨胀的日本甚至主动提出将日元升值10%。然而,正是因为“广场协议”的签订,日本经济几年后陷入所谓“失去的十年”。
面对处在历史不同发展阶段又长期对中国认识偏差的西方,中国管理好他们对中国的预期,道阻且长。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部分西方人士热炒“中国模式”的深层动机,就是要中国承担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责任。说白了,就是“捧杀”中国。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2009年两次G20峰会上屡被提及的“G2”概念,再次被搬到年底的气候峰会上。事实上,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与美国在这个问题上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西方国家正试图用气候问题来阻挠中国的发展。
当欧洲人躺在沙滩晒太阳、四处度假的时候,中国珠三角、长三角的打工者们却用青春和汗水换来了中国经济的奇迹,面对西方的“捧杀”,中国还没有骄傲、自大的资本,必须时刻警醒,避免重蹈日本之覆辙。 (邢飞)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