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这几天有两类人成为岛内明星,一类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买房人,身上揣着大笔资金甚至拉着拉杆箱来到三亚,只求能买上一套房子,尽管一平米一天涨一万也在所不惜;另一类是来自本地满脸愁容的椒农,由于辣椒价格大幅下跌又运不出岛内,只得忍痛将大量滞销的辣椒当作垃圾倒掉。
一边是人声鼎沸的“一房难求”,一边是形只影单的“椒烂街头”,这样的景象令人恍若隔世。为什么那些只画了个圈圈甚至连楼盘影子都没见的画饼,不用吆喝就能卖到几百万、几千万,而那些新鲜欲滴、真正才是海南原产地的辣椒却无人问津?解读这样的经济现象,恐不能只从普通市场规律寻找,而应从海南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商轻农”意识展开反省。
我们有必要将这两件事合并为同类项的是,海南的房子和辣椒都是“反季节”产品。前者是冒着“国十一条”的打压“反季节”野蛮生长,而结出颇为怪异的果实却卖了个好价钱,而后者是响应中央“一号文件”号召乖乖生长,到头来却遇到了颗椒无收的尴尬。如果今天一味责怪辣椒滞销是交通运输之梗的话,那又怎么解释那些抢房“飞行团”的长途跋涉和不计旅费?又如何解释那些事到临头却年年轮回的“卖蕉难”“卖西瓜难”?
可见,在对待两个产业“一强一弱”的态度上,政府还是选择了挣快钱,在GDP中摘那些野蛮生长的果子,毕竟拉杆箱里都装着海南各地的“土地财政”。如果这些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那就让读者看一组数字:海南去年用于房地产投资开发的316.63亿元,相当于2008年海南全年的财政收入。
但必须正视的是,今天的海南还没到买房像买大白菜那样的富裕。海南第一轮地产泡沫过后的15年里,除了本地人以旅游旺季订不上酒店而引以为豪,以及是次房价疯狂的翻跟头外,海南的人均工资和消费水平恐怕还无法让自己轻看“卖辣椒”那样的小事。更要紧的是,海南当地居民的自助性购房比例还处于全国低位。如果连自己的“住房难”问题都没解决,又如何让当地居民分享到日后国际旅游岛的成果?
要知道,毕竟海南向世人展现的不应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贫富AB两面,更不能出现一边是面朝大海的海景房,另一边是黎寨苗村的茅草屋。如果那些“卖辣椒”的椒农没一个好的预期,即便卖房的快钱能建起十个新海岸线,造出十家七星级酒店,也无法让海南从“鱼和熊掌”的纠结中拔出。
衡量海南能不能建成国际旅游岛的标准,不能按照内地投资客钞票“搬家”的速度,而应观其是不是国际投资客的真实购买和度假型居住。这就像与海南背景基本相同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其90%以上的旅游地产投资来自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等国际投资。否则,今天内地投资客可以把拉杆箱拉进岛内,明天就可以把它拉出岛外。
更重要的是,在海南始终没有解决好“卖难”与“买难”问题之前,这本值得警醒的教科书可能暴露的,还不仅仅是海南农产品产销体系的不完善、种植及上市信息不畅通,而是必须在结构调整中学会建立保护原住民的利益,通过多元文化的融会贯通,实现岛内与岛外人士的共荣共损,使海南国际旅游岛真正成为不同肤色人群的天堂。毕竟游客们不愿看到别墅林立与“三块一碗粉”的恍若隔世。
当然,如果一个地方连帮农民卖辣椒这样的问题都解决不好,甚至有劳总理的批示方能为椒民排忧解难。那么,即便卖了多少套房子也是一种“海市蜃楼”。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