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做公益边“赚钱”,真有这么好的商业模式吗?
李立通过联想公益创业活动官网提交了《高校能耗调研第三期》计划。2007年8月,他发起成立了“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目前项目已经涵盖了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150所大学的青年参与其中。这支团队即将远赴哥本哈根,参加气候变化大会,让世界感受中国青年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和力量。李立今年24岁,他的团队中另外3个人也都大学毕业不久,身上有未脱的稚气,小小的办公室堆满了资料,还带着男生宿舍的影子。他们为何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有梦想创业
他们的模式其实很简单:给高校做耗能调研,通过组织一批志愿者,调研一个学期或一学年,得出结论。比如人均耗能多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多少?哪个时段最耗电?有哪些是可以通过技术或其他方式来节减的?更广范围的诸如南方和北方大学生对节能减排的意识情况如何?然后把结论提供给高校,为各高校节能减排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这个过程,不但可以提高参与者的环保意识,还能扩大节能减排的影响,最终希望促进高校采取节能的行动。比如给楼道和教室换上节能灯,把每层都停的电梯改为单层或双层停,第一、二层不停等等。看似不起眼的改变,如果全国几百所大学都实行的话,效果会非常瞩目。
由于国际上越来越重视节能减排,李立有机会申请各种环保类基金作为他全部的收入来源,目前他合作的基金会有10多个,比如世界自然基金会等。但今年2月份的时候,合作的一个环保基金动作慢了点,资金没有及时到账,李立只好找朋友借钱维持运转。清华大学教授陆向谦说,他很看好这个项目,模式做得很巧,且前景广阔,可以探索一下找到更广的收入来源以支持这个事情,比如出售调研分析结果。调研分析是一个技术活,样本的采集、人员调动、结果分析相当复杂。李立所得出的结论具有真实性,很有价值。已经有发改委和研究员和他们联系,想使用他们的调研数据。当然如果这次李立能够入围前10名,他能获得联想的10万元资助,这无疑是很大的支持。
联想组织的公益创业大赛收到了1万多份公益创业计划,30多万的网友参与投票,500多万次的点击关注。但公益创业却不只做公益事情这么简单,还需要创办人有“自力更生”的能力,要有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
阳关社区体育是另一个提交项目,创始人孙志新毕业于上海体育大学。他有全民健身的梦想。其实每个社区都有国家拨付的专门款项用于群众体育,但有些社区一年搞一次运动会,把这些钱一次性用光,其实达不到长期健身的目的。而平时在社区内领导健身的都是退休老人,不但人数少,也没有专业知识。孙志新想要自己建一个有专业知识的体育指导员网络,借助国家拨付的体育款项,扩大社区体育的范围,以达到全民健身。
但怎么做才能赚到这笔钱呢?目前他会和社区合作开展一些小的活动,作为组织者和教练,他赚到的是课时费。孙志新从大二开始就没有向家里要钱了,生活费全靠自己当兼职教练。他准备与母校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社区所需要的专业体育指导员都可以从学校找到,学弟学妹们既锻炼自己,又有课时费。但他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强大,一旦人员增多,他掌控不了,如果不能提高自己,就只能请别人来负责了。
大赛收到的还有较传统的公益项目。比如上海的高校MSN防艾计划,这个团队有个好听的名字:与非门。他们针对80、90后群体做预防艾滋病工作,和患者交流,给他们关怀,甚至带他们去医院。这个项目80%的收入来源是各种防艾基金会,10%来自网店,另有一些是和医院、艾滋病用品公司合作宣传,获得广告收入。创办人叫卜佳青,23岁,说起话来很急迫。他追问我,你为什么还不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我的一个朋友因此而去世了,不是因为科技不发达,而是他自己的无知。”他告诉我。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