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促进居民消费,办法有二:一是增加就业;二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依靠这两项生产要素拉动经济发展的结果,就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和专业人员的收入的增长。
在构成我国的总需求的“三驾马车”中,“短板”是居民消费需求。2009年,我国净出口是降低的,消费需求的比重增加甚微,当前旺盛的总需求是靠投资支撑起来的。这当然是一种不正常,也不可持续的状况。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呢?
目前,我国一般居民消费水平低,不是他们没有消费的意愿,而是因为他们的收入不足。农民工的待遇不用说,就是受过中等乃至高等教育、本应属于中等收入阶层的人们,从一些大城市对所谓“蚁族”聚居区的调查中也可以看到,其中一部分人收入水平极低。在这样的收入水平上,他们怎么可能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呢?也许有人说,不妨运用政府发放消费券或者通过其他政府补贴。其实,这种办法也并不可行。因为政府自身并不创造财富,其所有支出都是从国民那里来的。如果一味花钱,必然要加税,结果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并不能增加国民的收入。
那么到底出路何在呢?我看马克思有一段话说得很好:人们以什么方式加入生产,就以什么方式加入分配。现代经济学也认为,居民的全部收入都可以分解为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根据R·索洛改写的生产函数,参与生产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四类,这就是土地等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和广泛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在传统的粗放发展方式下,增长主要是靠自然资源和资本的投入拉动。因此随着生产的增长,增长得最快的是来自土地和资本的收入。由于政府能够低价征地,土地收入绝大部分归各级政府所有,资本收入则归政府和富有的人群所有。而以上的两种主体的消费倾向偏低,所以其收入增加对消费占GDP的比重并没有多大助益。上述生产函数的分析告诉我们,要促进居民消费,办法有二:一是增加就业;二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依靠这两项生产要素拉动经济发展的结果,就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和专业人员的收入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情况下,增加我国普通劳动者的就业是和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附加价值含量,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出口加工企业所拥有的低劳动成本优势正在消减,不提高它们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就难于和其他国家的产品竞争,甚至无法生存,更无法保证为我国普通劳动者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了。
把以上所讲的道理换成经济增长模式或经济发展方式的语言,即中国必须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优化经济结构,保证持续稳定的增长。(吴敬琏,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