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 王建明
编者按 新年伊始,酝酿已久的《图书公平交易规则》通过相关部门的审议修改,于北京图书订货会开幕当天正式出台。《规则》对图书促销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出版一年内的新书(以版权页出版时间为准),进入零售市场时,须按图书标定实价销售,网上书店或会员制销售时,最多享受不低于8.5折的优惠。《规则》一出,舆论哗然,绝大多数消费者强烈反对,业内人士则是有赞有弹。而《规则》是否能真正实行,现在还是未知数。
别打着公平的幌子偏袒
今年刚开年北京新书订货会上最轰动的不是哪本新书,而是1月8日《图书公平交易规则》新政的抛出。消息传出,舆论大哗,反弹最强烈的当然是图书终端的消费者。这条规定明摆着要让消费者看同样的书却掏更多的腰包,所以在网上这条规则被通称“限折令”。
看看各销售商的反应还是很有趣:当当网公开回应,抵制8.5折;民营书店的态度对这个限折令的出台反应也比较淡漠,北京万圣书园的老总刘苏里就对这个限折令表示“不感冒”。一项标榜“公平”的交易规则出台,业内最前沿的售书网络抵制,最活跃的民营书店不感兴趣,最终端的消费群体大声抗议。我们不妨看一下,到底谁是受益者?
先来看看这项规则的制定者: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中国新华书店协会三家联手。中国书刊发行协会是1991年成立、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归口领导的全国性书刊发行行业组织。凡从事书刊总发行、批发、零售、进出口、古旧书收售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非国有企业单位的经营者、书刊发行工作者均可自愿入会。如果按这个口划分,新华书店作为发行的主渠道自然也包括在书刊发行协会内。但是2003年新华书店又成立了一个自己的协会,两者之间的关系按我的理解应该是从属关系,前者领导后者。但领导和被领导者现在平起平坐,一道谋划。
再看看这个《规则》出台的背景:眼下,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的竞争渐趋白热化,网上书店最大的杀手锏就是折扣低,书友们去实体书店挑书、到网店下单已经成了现下流行的购书方式之一。一些实体书店相继倒闭,势单力薄的民营小书店首当其冲。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图书公平交易规则》,新华书店协会作为运动员代表加入了裁判员联盟,刚刚出台的“限折令”在网友眼中就变成了新华书店联手两大协会发起的针对网络书店的奋力一击,能不能致命,倒还不必下断言。
其实早在这个限折令出台之前,有的出版社已经跟网店公开约定最低限价。长期在网上买书的人都知道,网上折扣最大的是一些新出的畅销书,某些出版社出版的学术类图书在网上折扣也很低。这就像超市促销拿一些特价商品出来吸引消费者,但消费者不可能只购买特价商品一样。商家面对的是庞大和口胃多端的消费群,在建立自己的信誉、吸引消费者形成网购习惯时,商家的低价策略不仅仅是在网店,也不仅仅是在图书行业。在销售王国里,“低价为王”一直是亘古不变的铁律。更何况商家不会做赔本的买卖。每种企业都有它各自的生存法则,得消费者之心者得天下也是一条铁律。
这种罔顾消费者利益的政策何以能顺利出台?看看业内人士的披露:一般图书发行采取寄存代销制,下游零售商可以向批发商无条件退货,中间批发商又可以向出版商无条件退货。但这得看下游零售商是谁,有多大的地盘和吞吐量。如果是新华书店系统自然无话可说,如果是民营书店则敬谢不敏。在出版社负责发行的人员都知道,如果他发给新华书店的书要退货都没关系,如果民营书店退货率高就会扣发他的部分工资或奖金。图书发行业早就分三六九等,新华系则是当之无愧的“老大”,没有哪个出版集团敢不高看三分。这也是新华书店协会能参与政策制订的根源。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新政表面上看是捆住了网店的手脚,但事实上是要从消费者身上多收三五斗。最终损害的一是消费者的利益,二是行业内的公平,长远来看,更有损相关管理部门的公信力。不过目前中国的很多事就是很吊诡,比如这次图书限价令,明明是偏袒了,却偏偏打起了公平的幌子。明明让大家多花钱了,却说是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了。
所幸这年头大家都心明眼亮的,不太容易相信别人说啥就是啥了。(杨青)
相关规则缺失是争议之源
即便是一辈子都不会去做生意的人,大概都知道国际间贸易有诸如反倾销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各种各样的法则,知道商业活动的合理生存是需要一些看起来不怎么“有利于”消费者的游戏规则来保护的。到过品牌店里买衣服也知道,很多连锁商业体或者大品牌商品的销售政策是有较严格的价格规定的,任何一家店不得随意降低商品价格,造成恶性价格竞争。这种情况既然可以存在,我想它肯定也得到了相关法规的支持。
书也是一种商品,如何销售,自然也适用一些商业规则。因此,看起来,网络购书不得低于8.5折,也不是一个不可以出台的规定。但关键是,这样类似的规则要怎么出台?由谁说了算?需要什么样的程序?如果在更大的游戏规则缺席的时候,单方出台这样的规定是否合法?图书经营方是否有这样的特权?这样的规则是否违反正当竞争?这不是简单的问题。当然也可以反过来问,网店超低折扣销售新书是否属于不正当竞争?这个问题普通人可能很难回答,还需要有关机构来裁定。
“限折令”反对的声音来自哪里?来自网络舆论还是传统媒体?如果是网络舆论,这些人基本上是网络化生存的主要实践者,限制网购折扣,他们是首当其冲的利益受损者,那么他们的声音是否具有代表性?退一步讲,如果真的具有代表性,是否就必定有铁定的合理性?“民意”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民意”向来不会只有一种,也不可能因为一些人希望大米五毛钱一斤,“五毛钱一斤大米”就是合理的。相关规则的缺席,是目前与网络有关的各种争端的主要原因。
姑且不管“限折令”是否合理,但是有一个信息是最明白不过的了,就是网络销售对于实体门市销售的冲击已经非常明显。“限折令”从表面上看是不同物流形式之间的利益之争,而实际上却包含着更多的不可忽略的信息:网络对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在逐渐增大,“限折令”其实就是在维护实体门市、限制网络销售的发展,这似乎是“逆潮流”、“反进步”的举动。因为一般看来,网络是新鲜事物,也是大势所趋。
然而,先进的未必总是合理的。网络销售在目前来讲,最大的卖点是实惠。然而,一旦网络成为新的垄断,这种实惠可能也就不复存在。网络照样可以形成新的垄断,原本属于门市的“中间成本”,势必转化为网店的超丰厚收益,而不会继续支持消费者的“吝钱术”。
无论如何,网店低折扣销售新书很大程度上是与门店竞争的结果,也只是一种销售策略而已。如果为了某部分人的利益,盲目搞不正当竞争,伤害的是更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关万维)
刘苏里:这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倡议书”
《图书公平交易规则》在业内也是众说纷纭,记者专访了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
文化广场:日前由业内几家协会推出的《图书公平交易规则》,引起了很大争议,也让很多读者非常担心。不过截至目前,几家主要的图书网站新书还是在6.5折至7.5折之间。您认为网上销售最低8.5折的规定会变成现实吗?
刘苏里:这其实是一个没有任何约束力的行业协会“倡议书”,虽然获得了新闻出版总署支持,但并非新闻出版总署的政策性规定,希望媒体也不要过多炒作此事,因为它没多少现实意义。
文化广场:很多人都认为,如果这个规定真的实行,最大的受害者还是读者,很多人会买不起书或少买书了。一份网络在线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友中有92.15%反对“网上销售不低于8.5折”的规定,而赞同者仅有4%。
刘苏里:的确有一批“读书种子”,图书价格对他们而言是太贵了。即使再便宜些,还是贵了。但是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单靠整体压低图书价格,则是一种整体自杀行为。如果真的实行,可能就会有些人买不起书,比如一些学生。其实这些问题完全可以有另外的办法解决,而不是靠整体压低书价。
文化广场:这个《规则》据说是国内图书出版发行业的第一部行业规范,除了对价格的规定,对订货、供货、退货、促销、结算等环节都进行了规范,有些业内人士对它还是抱有期待,希望它能“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图书‘计划’交易规则”,表面上看来是促进行业良性发展,但实际上属于违反市场规律的做法,您怎么看?
刘苏里:图书行业的各种垄断行为,说来可笑之极,可每天都存在着,行业协会也发挥不了作用。我们正在为不良书商恶性价格战等集体短视行为付出昂贵代价,代价之一就是有品质的图书数量将急剧下滑。
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在图书生产流通各环节也开始发挥作用。对低价格图书的渴求,造成某些生产环节动力不足,这道理再简单不过。如此,反而给滥竽充数者可乘之机。市场上充斥着无数的无聊、无益、无害“三无”作品以及垃圾作品甚至有害作品,这是很令人担心的。目前尤其是学术类书籍的出版非常令人担忧,对于这样的书,读者嫌贵,出版社挣不到钱,作者也几乎没有稿酬。这样发展下去,书的整体品质将不可避免地下滑。(钟华生)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