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成为世界上铁矿石的最大买家之后,三大巨头对中国钢铁行业的资源围剿,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无论是缩减供货量,还是在中国设立分销中心,核心都在供货上纠葛。因为供货量的缩减,就会引发生产原料的缺口,当进口长协矿无法满足生产时,钢企只能去买现货矿或者国产矿,其成本就要剧增。而此时,分销中心的现货就能渔利。而且炒上去的现货价格就成为三大矿山在谈判桌上胁迫中国钢铁的砝码。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世界各国政府的刺激措施已开始对钢铁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全球钢铁产量迅速恢复。三巨头看到全球市场需求乐观,尤其是中国市场需求增长,所以不担心自己的矿石卖不出去。于是逼高矿石价格,增加利润,就成为其减少对中国供货量的主要目的。
谈判是要谈,但谈判只能是钢厂想从矿石价格上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手段或者方式,而这种功效正在日趋削弱。在全球范围对铁矿石需求渐长的背景下,欲通过谈判达成一个和谐价格、互惠价格,对于追求功利狂热到膨胀程度的矿商来说,是一种奢望。
令人欣慰的是,在铁矿石供应商一边看着生产规划数银子,一边对中国钢铁利润进行不合理削割时,中国钢铁界没有坐以待毙。河北钢铁集团的整体上市,增强铁矿石议价能力;武钢开拓海外市场积极买矿;冀东探明潜在资源量高达100亿吨铁矿……都是振奋人心的消息。有了数年的积淀,中国钢铁已经敢于拒绝,敢于谈判破裂,敢于要“中国价”了!
这些是谈判桌上谈来的吗?显然不是。面对三大巨头以资源垄断胁迫,中国钢铁明白了,唯有练好内功。比如,调整钢铁产品结构,生产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减少产能,减少铁矿石的相对需求,积极走出去参股或者购买外矿资源,大力发展和提高国货国运能力与水平等。在实践中,强大自己才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
好局面不是谈出来的,是干出来的。只有分流对三大巨头的资源依赖,包括海运依赖,才能变铁矿石采购和话语权的被动为主动。钢铁强国不仅仅是钢铁产量和产品,还有对资源、对市场的强大的掌控优势、平衡优势和话语优势。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