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扩大公共服务作为改善民生的战略重点
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信息、文化、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环保等领域,在我国仍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由于这些方面发展滞后,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居民的需求,扩大内需和消费结构升级受到制约。从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正处在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升级的时期。特别是发展型消费目前正处于快速成长期,这主要是指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提高自身文化和健康素质方面的需求非常旺盛。但目前这方面的供给能力严重不足。这就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把扩大消费的战略重点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增加公共服务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明年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要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把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使城乡居民逐步享受到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发展社会事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应以“病有所医”为目标,把重点放在农村,改变偏僻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使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教育的发展应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做到社会上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居民希望接受哪方面的教育,就提供哪方面的教育,推动教育结构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同时,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扩大公共服务的重点。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大家都增加储蓄,以备不测之需,影响了居民的即期消费。应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要求,尽快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形成社会安全网。信息、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的新增长点。应以3G通讯设施建设为契机,扩大网络服务内容,并尽快实现三网融合,降低通信成本,为居民提供快捷、方便、价廉的信息服务。以现代信息传播工具为载体,扩大健康文化服务,传播、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城乡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服务,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人们能够方便出行、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与经济管理体制相比,社会管理体制更加复杂、涉及面更广。过去30年,我们在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这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应加快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通过改革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社会管理体制与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同之处在于,经济主体可以普遍适用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机制,而社会服务主体则需要分为公益型、经营型、半公益半经营型等。这就需要按照各个行业、各个服务主体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管理体制和改革方案。以教育和医疗为例,这两大行业既不能笼统地全部归入公益型,也不能全部归入经营型。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应以财政投入为主,提供公益性服务;专业性、多样性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可以社会投入为主,提供经营性服务;而相当多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主体,则可能需要采用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办法,提供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服务。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的改革方案。在社保体系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应根据不同情况和财力可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加快建设速度。现在许多领域都存在有需求但资金投入不足、同时大量富余资金又找不到投资出路的问题,其症结在于没有形成合理的投入机制。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各级政府部门和各方面研究机构应加强有关改革方案的研究论证,在取得社会共识之后,加快付诸实施。通过改革,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如果说前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之源,那么,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也必将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相信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社会事业将与经济建设实现同步协调发展,广大居民不仅个人消费将有一个大幅度提高,而且公共服务消费也将达到较高水平,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郑新立 作者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