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才是硬道理
其实,回顾2009年私募投资回报业绩,整体阳光私募平均收益率大约50%,整体远远跑输大盘,也略输给公募股票型基金。客观地讲,阳光私募整体踏空了2009年的小牛市。然而,就在这种背景下,公募基金推出了“一对多”,券商集合理财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私募基金这种业绩水准如何能够赢得竞争?
不过,私募普遍不惧这种竞争。北京私募荣先生是位刚过而立之年的青年才俊。言谈之间,他不时会说到一个词:“逻辑”。他表示,这么多年来,做投资讲究的就是这个词,把逻辑想通了,就开始放手一搏。
据荣先生开户所在营业部的老总介绍,近5年来,荣先生所管理的资产翻了上百倍。他也不负众托,即使在去年的大跌行情中,依然保证近50%的收益,今年收益更是远远超过最好的公募基金。但荣先生并未发行信托,因此具体收益情况无从查实。
荣先生自己介绍,他做股票就是将某种盈利模式运用到极致。比如,去年的行情中,他充当的实际上就是“敢死队”角色。而今年的行情,他则紧跟市场热点,充当股价的催化剂,当然操盘风格仍是快进快出。荣先生说:“我从来没有畏惧过与公募竞争。我有自己的秘密武器,而且很多是公募基金做不到的。我也从来不用担心找不到客户。”
业绩是赢得竞争的“杀手锏”。罗伟广直言不讳地说,“在‘一对多’刚出来的时候,有客户就跑去参与投资。但回过头来看,‘一对多’的业绩并没有想像得好。所以,又有很多客户回头来找我们。可能他们开始认为,基金的资金量大,不会让参与‘一对多’的客户吃亏。但应该看到,‘一对多’只是基金业务中较小的部分,大头还是公募的开放式基金,他们不会捡了芝麻丢西瓜。”
此外,名气之于竞争也相当重要。今年9月,重阳三期通过招商银行私人银行首发,规模达10.5亿元。与此前阳光私募的普遍规模在5000万元相比,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分析人士认为,名人效应在发行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李旭利是前交银施罗德明星基金经理。而重阳另一位核心人物裘国根在市场上同样名声显赫,其管理的重阳一期和二期业绩优异。
今年以来,虽然有十余只私募产品取得了远超大盘和公募基金的收益,有的甚至将王亚伟远远甩在身后。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而且阳光私募界到目前为止未出现一位常胜将军。彭亚轩说,绝大多数私募不是熊市里净值波动过大,就是牛市里净值增长缓慢。在投资者面前,只有业绩才有说服力。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