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专家认为,国际板不宜久拖不决。一是那些业务和利润来源都在国内的红筹股企业迫切需要回归A股,让国人更多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二是国际板可为庞大的中国资金提供更多的保值增值、平衡风险的渠道和选择。三是国际金融危机为我们开设国际板,为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国际化提供了机会。
也有人认为,目前人民币尚不能自由兑换,国际板不可能成功推出。对此,有专家称,这种观点太拘泥于教条。一个简单的事实是,QFII、QDII同样面临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的障碍,不是早已经成功推出并且运转顺利吗。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出台一个针对国际板上市公司资金运用的特别规定,辅之以一定的监管程序来解决。辩证地看,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既定的目标,同时又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一步一步地走过来。QFII、QDII是一步,已经推出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是又一步,国际板的推出将是新的一步。这样的步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人民币自由兑换也就水到渠成了。
“十年磨一剑”的创业板2009年呱呱坠地,无疑是当年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亮点。而市场一直热议的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国际板自然成为2010年资本市场的三大期待。国际板建设在积极准备中,而从制度层面、技术层面的准备上说,股指期货、融资融券都历经多年准备,日趋成熟,推出只是时机问题。这个时机会在明年出现吗,我们拭目以待。
融资融券 渐行渐近
相比其他金融工具,融资融券业务似乎引起了更多的市场争论——有时被投资者夸大成“救市稻草”,有时又成了加剧市场下跌的“魔鬼”。不管争议如何,随着市场完善和投资者的成熟,融资融券正渐行渐近。
制度完善慎防风险
从2006年6月30日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融资融券试点管理办法》之日算起,融资融券业务已经准备了三年时间。虽然新业务没有很快开展,但制度建设从未停止:管理办法及其后交易所、协会等推出的文件,明确了该业务的实施模式和路径。
2008年10月,证监会表示,将于近期启动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11家证券公司10月25日启动试点工作全网测试。接着,证监会放宽券商业务范围审批,铺路融资融券。
目前,虽然融资融券尚未正式落地,但相应制度建设已经成熟。作为有风险的金融工具,在其已公布的业务试点规则中包括了一些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明确规定了融资融券交易的初始保证金比例不得低于50%,并要求投资者以保证金、融资买入的全部证券和融券债务之间的比例不得低于130%。与此同时,在交易价格和金额方面,规定融券卖出的申报价格不得低于该股票的最新成交价、单只股票融资融券的交易额不得超过该股票上市可流通量25%,以限制投资者利用杠杆操纵股票价格。
央行今年发布的相关报告指出,融资融券交易是世界上多数证券市场常用的交易方式,也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项基础设施制度建设。但相对于目前证券公司从事的普通证券业务,融资融券业务风险较高,必须严格防范。
有助市场稳定
融资融券放开后给市场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融资融券能够发挥价格稳定器的作用,有效缓解市场的资金压力,能够刺激A股市场活跃,改善券商生存环境,能够为建立多层次证券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也曾介绍,融资融券交易在世界上大多数证券市场都是常见的交易方式,可以将更多信息融入证券价格,为市场提供方向相反的交易活动,当投资者认为股票价格过高和过低时,可以通过融资的买入和融券的卖出促使股票价格趋于合理,有助于市场内在价格稳定机制的形成。
另外,融资融券交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大资金和证券供求,增加市场的交易量,从而活跃证券市场,增加证券市场的流动性。这一业务还有助于拓宽证券公司业务范围,增加证券公司自有资金和自有证券的应用渠道。
银河证券预计,融资融券业务的展开可为市场带来1500亿元左右的资金。国泰君安研究所则认为,创业板成功推出之后,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一旦业务推出,对证券行业增量收入的贡献将达到15%-20%,更为重要的是,这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竞争格局的影响将更为深远。
消息人士透露,在管理层与市场建设者的探索和努力下,融资融券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它将为投资者提供新的交易方式,对改变证券市场“单边市”状况有益,并为投资者提供避险工具。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