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金融风暴中的挑战和机遇。
不可否认的是,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冲击不可谓不大,2008年上半年,我国就有6.7万家企业倒闭。但是当我们翻开倒闭企业的名录时,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是低端制造业、代加工企业、出口贸易型企业。我们上文分析过,2001年之后,西方放松的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的发达、股市楼市的繁荣、超前的消费价值观等要素推动了西方经济的空前繁荣,这给当时外向型企业提供了广阔的世界需求市场;而且这些外向型企业又借助当时政府的信贷支持、低估的人民币汇率、国家的出口退税和补贴政策、低廉的劳动力、低价的原材料、环保的滞后、能源的可滥用等要素获得了几年的发展。但细细地来看他们就会发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很多外向型企业面临着尴尬的状况: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和知识产权,产品技术含量低;挂着别人的品牌,它们只是加工者;它们处于全球产品价值链的末端,具有强大的制造能力但没有较高的增值盈利能力;它们的产品没有附加值,没有高额利润;产品是低价低质的代名词,严重损害了国家形象和企业形象,也给有能力打进中高档市场的其他中国企业设置了种种障碍;污染的是我国的环境,牺牲的是我国职工的福利;消耗掉我国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引起自身能源和原材料的紧张,当我国需要进口时,别人却高价卖给我们;说我国抢了别国的市场,炮制种种“中国威胁论”;一会儿说我国输出通货紧缩,一会儿又说我国输出通货膨胀;它们的产品常常遭遇反倾销调查、惩罚性关税......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中国这样尴尬的状况和企业这样的成长路径必须改变了,尽管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在这个寒冷也许可能更为漫长的冬天必须得到改变。严重依赖出口,长期处在产业链和国际分工的低端而裹足不前,这让数不胜数的中国企业在金融风暴面前显得弱不禁风,可以说这场金融危机让我们其积重难返的弊端彻底现了原形,如果我们依然津津乐道于这种外向型模式,那么我国企业未来的严重性远远不是倒下去6.7家的问题,而是我国企业靠什么在世界上立足的问题,难道拉美、非洲国家的企业状况还不能让我们警醒吗?
长期以来,许多企业在外围良好的环境下成长,感觉没有什么大风大浪,当对他们提及危机和风险时,他们往往不屑一顾,甚至认为其他人杞人忧天。在温室里长时间生长,今天突然遭遇狂风暴雨时,这种变化之大让企业面临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可以说这场金融风暴让我们很多的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中,用寓言式的故事讨论了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变化。在变化来临之前,怎样预见变化,在变化到来之后,怎样对待变化、适应变化。现如今,我们有些企业人平时就象书中的哼哼那样样,面对失去的那份安逸天天叫嚷着:“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意志消沉,苦等所谓老天开眼的奇迹,结局只可能是在空空荡荡的房间里饿死。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如果不改变,就会被淘汰。书中的“嗅嗅”和“匆匆”恰是我们企业的榜样。居安思危,对多变的“奶酪”变化密切注意,把跑鞋挂在脖子上,随时准备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寻找新的“奶酪”。这给我们企业的启发那就是,我们只有敏锐地注视着局面的变化发展,未雨绸缪,主动做好知识积累、技能积累、身体和精神积累,我们才能应付自如的面对发生的变化。
现在我国企业面临的变化有:
(1)全球化
(2)信息化的普及和加深
(3)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4)全球性金融危机
(5)全球股市动荡
(6)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
(7)国内宏观调控增强
(8)银行信贷紧缩或松动,贷款利率、准备金率处于变化当中,增加了企业风险
(9)人民币升值或贬值
(10)退税率变动
(11)原材料成本上升
责任编辑:cprpy